
劳动经济学part3.ppt
50页第三讲 劳动供给分析,,课程内容,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 周期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1 劳动力范畴分类 2 劳动力参与率,1 劳动力范畴分类,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劳动力:指16岁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没有工作,并且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就业者(Employed):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所谓“正在工作者”指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缺工,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1)没有工作又适于工作的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召回的人; (2)没有工作又适于工作的,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我国的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职工,其他从业人员,失业人员,16岁以上劳 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1)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城镇个体劳动者;(4)离休、退休、退职人员;(5)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6)民办教师;(7)其他按有关规定不列入职工统计范围的人员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2 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100% 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年龄、性别、民族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经济因素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 经济周期波动 社会制度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三、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劳动和闲暇 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4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6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1 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其斜率为负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4、均衡的工作时数,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条件:MRS=W,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 0,,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6、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H1,H2,W1,W2,工作时数(H),工资率,X,V,,,,,,,,H1,H2,W1,W2,工作时数(H),工资率,X,V,,S1,S1,结论: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当工资率提高可能会使一部分原来就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人减少劳动供给,但同时又会吸引一部分本来不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进入这一市场,从而使劳动供给总量最终呈增长趋势,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四、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1 概述 2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3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1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家庭的原因: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家庭成员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1)家庭等产量曲线:,在生产同样 家庭商品产量的 家庭生产时间和 购买物品的不同 要素组合的轨迹2)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的目标是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虽然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发生了变化,但基本逻辑思想没有变家庭生产简单模型,假定: 只有一种家庭商品Z,它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物品G和时间T生产出来物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W 工资是已知的,并且个人在该工资下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同时采取一个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第一,家庭生产商品Z将会增加;第二,由于Z的消费增加,故总效用增加。
表达式:式中,,时间的边际价值,MVT,生产中的边际时间产量,MPT,家庭商品Z的边际效用,MUZ,,,,,,其次,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同理,可以得到如下等式:,结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优的家庭生产决策的条件是:MVT/W=MVG/P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等,即W=P,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T和G,使MVT=MVG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3)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家庭生产时间,,市场生产时间,市场商品总数,A,B,A,C’,,,,,,C,,,可能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家庭生产模型: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2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对于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增加 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工作时数减少交叉替代效应” 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妻子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对其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3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机会成本最低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对“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的分析,关于人力资本投资 1、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2、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五、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 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2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