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11571986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发布时间:-01-14 08:51:27来源:山西晚报作者:任俊兵责任编辑:李青波中国网山西 综合编辑 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中国老式中的家规”第26期,推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正品立身》一文,重点推荐灵石静升王家家训一种家族在灵石县静升古镇绵延700余年,鼎盛的8代历时450年,其历时经久、人才繁茂的主线在于什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其有关文章中提出,王家之因此历代繁华,本源便在于代代坚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训1月11日、12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挖掘了这个家族迄今留在古镇上的一种个家训家风故事忠信诚实王家人汾河之东、太岳山下的灵石县静升古镇有一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家族大院这座名为王家大院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说起这座恢弘的建筑群,一方面要提的就是静升王家的始祖王实静升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人,早年辗转到了灵石县,落脚在汾河峡谷的沟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多地发生地震这一年的9月17日,洪洞县赵城发生8级大地震这次国内第一种史载文献最详尽的大地震,摧毁了临汾、霍州、洪洞、灵石等地众多殷实的家庭,居于灵石的王实及其三个兄弟也不得不一次次奔波来去,选择新的落脚点。

      王实原本和哥哥王忠、王信、王诚居住在一起地震之后,通过几年的颠簸,王忠去了平阳(今临汾),王信、王诚迁到了沟营村附近的山头上,王实则于元皇庆年间(13至13)定居在静升镇王家当时还没有做官的,经商也只是在务农之余做些小生意,但对于子女却极其注重忠实、尚礼、诚信、仁义的教育这一点,从王实她们兄弟四人的名字即可以明白,“忠、信、诚、实”大地震,让她们失去家园的同步,也不得不谋求新的生存之道据史料记载,王实来到静升后,开始了卖豆腐的生涯王实卖豆腐,做的也是诚信生意——所用原料都是真材实料,买卖当中宁愿亏了自己,从不占乡邻秤高秤低的便宜卖豆腐途中,王实曾偶遇一名老人病倒在街头,她便将老人带回家,悉心照顾老人恢复健康后,有感恩人,用尽毕生所学,为王实一家选好了如今的王家大院之址,叮嘱她们要起墙筑院、广植良木静升王家从始祖王实开始,便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原则、规范多少年的积累,到王家第十六世王廷璋创立五堡之一的“和义堡”时,王家结合自家的行为规范,最后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

      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王家人在家训的形成和坚守中,如何来约束子女后人?如何践行这些规矩?今年1月11日,灵石县王家大院的一间办公室内,王家第22代传人、72岁的王儒杰谈道:“王家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严格遵守着一套家训家规王家家训规定子孙后人做人做事诚信仁义,不得从事违法乱纪之事家训还规定后世之人,‘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这些都为王家的繁盛积累下了坚实的基本王家第十五代的王梦鹏,获取生员后不谋官、不贪财,而是在本地广做善事、好事,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王梦鹏字六翮,号无逸她11岁时爸爸辞世,20岁时妈妈病殁因四叔无子,王梦鹏15岁时便承欢叔父膝下史料记载,王梦鹏不管对生父母还是养父母,都“夏扇席,冬温被”“克尽子职”王梦鹏生于“雅有儒者风”的商贾之家,鄙视为富不仁,嫌恶奢侈懒惰,对于劣行恶习,更是愤慨不已本地人从静升村去马和一带,需要通过三条小河,道路狭窄泥泞王梦鹏注意到这件事后,多次专门往来于两地间,并捐银百两,让人将道路从八尺拓宽为一丈,还修了石桥、排水渠,在路的两面修了石坝。

      两地的村民有感于王梦鹏的做法,也纷纷捐钱捐物,不久将道路修好道路修好后,王梦鹏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用目前的话说“路修好了,平常还得保养”于是,她又捐银二十两,责成专人放贷生息,将所得的利润和本金作为此后这一道路的“专项维修资金”王家十七代的王如玑生于1695年,卒于1759年,字魁山,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清乾隆九年(1744年),励志报国的王如玑“授例选授内务府光禄寺署正”负责皇室膳食酒祀之事,“居职二年,克勤克慎”十一年(1746年),她又被提拔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初到刑部,她便是每遇案件“务期明允”,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按律执法清乾隆十六年,已升任道台的王如玑不幸染病,回到家乡疗养王如玑回到家乡后,每遇乡里族里贫苦之家,都要给衣给食协助;遇贫寒学子赴省赴京科考,多资助川资路费静升村村东的“养正书塾”、村西的“端本书屋”,都是王如玑爸爸捐银建成但一度因求学者众多,“经费严重局限性”王如玑回乡后得知,立即捐银四百两,用于书屋的平常使用和学生课本等的开销,让那些家庭贫困而有志求学的孩子都可以上得起学……采访中,王家大院顾问、静升镇定升村的张百仟谈到,王家历代家训家教之严,一般人家难以奢及。

      据她通过史料、史实结合民间流传的故事所知,王家为商、为官发迹后,不忘周济乡里,为善一方,如王家十五代的王梦简、王麟趾,十六代的王生炳、王生炯、王奋志,十八代的王世泰等等,都广有善名王家家训严格到什么限度?张百仟简介,王家家训的其中一条是“不得从事违法乱纪之事”,并且规定犯罪之人不得进入祖坟据说,实际生活中,王家便曾有后人因年轻气盛与人打斗导致人命官司,后被处斩按说,被处死后终归是家人,需要在本地安葬但王家人最后按照族规,没有将其入葬祖坟,而是为她建了一种孤零零的单冢院落内随处可见的家训“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廉耻自守则常足,道德是乐乃无忧”……如今走进王家大院,随处可见一到处的古训、家规除了这些告诫子孙的楹联和文字,大院内,各类砖雕、石雕及窗棂、匾额上,也都到处体现着这个家族对家训、家风的注重一进王家大院,回头的门楼上便是两个遒劲的大字“视履”,其意来自于《易·履卦》,意思是考察行为得失,毕生大吉大院的乐善堂上,也有两个大字“敦厚”,两字来自于《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教导后世为人要淳朴宽厚。

      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来此参观旅游的人都会注意到,如此醒目的文字,却在“矩”上多了一种点对此,王家大院的工作人员谈道,这不是笔误,而是王家的人刻意为之,意思是在王家做事做人都要做到“规矩多点再多点儿”在王家大院内的几处院落内,院中的不少房屋柱础下方等,都用各类石雕雕刻着二十四孝等故事,以及《三字经》中的典型故事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中的这段文字,被用惟妙惟肖的笔触和刀法雕刻在了一块长方形的石础上灵石县纪委常委宋海燕接受采访时谈道,王家将这些警醒后人的诗句、匾联雕琢在大院各处,就是在体现家族文化的同步,让后人时时不忘家训家规,和蔼做人、谨慎做事谈起家训、家教,王儒杰说,到爸爸这一代,专门的家训、家规,虽然提的不是太多,但对于“仁义礼智信”等,都还很注重她记得,一次,她随爸爸外出,忽然看到街边飞过一片写着字的纸片,纸片随风起舞,她没有在乎,但爸爸却猛跑几步,赶上去将纸片拾起仔细看看上面的字后,爸爸认真地将纸片折叠起来,找到一处墙缝将叠好的纸片放进去才放心看着她疑惑的眼神,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每一张写字的纸片,我们都不能乱扔,更不能用作手纸等对每一片有文字的纸片都要尊敬,“我们后裔,如果连先辈的文字、教导等都不注重了,后来的日子尚有什么但愿?”谈到目前对子女、后裔的教育,王儒杰说:“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拿家训一条条相应着教导子女的,已不多。

      但我们王家,对于尊长爱幼、礼让三分等等,还是一如既往地注重例如,不能说脏话、见了人要先问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等等,这些我们目前对子女、儿孙们都还会一次次教导‘规圆矩方,正品立身’‘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王家这些家训家规是在教育王家后人,也是在教育我们每一种人一定要把规矩挺在前,把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变为常态,只有忠诚做人、规矩办事,才干不断影响和带动民风、党风政风的主线好转,也才可以打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态灵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李虎谈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