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鱼坝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鱼坝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1. 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B.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C. 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 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B. 《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C.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D. 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B. 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C. 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 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1. A 2. C 3. D1. 试题分析:原文“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选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本题B选项属于缺少限定范围2. 试题分析:递进关系错,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3.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章,文中重点强调一致性而非不同C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6分)陶诗言: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1944年,大学毕业,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生涯在这期间,他在涂长望、朱炳海等气象学前辈的影响下,决心振兴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他任教期间编著的《等变压场及其在天气预告上的应用》以及《天气预告之前瞻与后顾》是其以后学术思想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诗言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气象学的研究工作建国初期,国防与经济建设都急需气象服务1950年3月,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通力合作,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陶诗言任中心副主任,该中心是现国家气象中心的前身 中心的任务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气象保障任务,二是向国内发布天气预报作为中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陶诗言一心扑在气象预报事业上,与大家一起不辞辛劳、埋头苦干,从填图到分析预报,他样样都干遇到有灾害性重大天气事件时,往往由他负责签字发布天气预报当时的中心每天都向国内和朝鲜前线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情报,为新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在实践中建立和总结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陆续发布了寒潮、台风、暴雨、霜冻、中期降水等预报,填补了中国天气预报史上的空白 陶诗言利用当时日益丰富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少数的高空观测资料,系统地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在中国气象台(站)寒潮路径的预报中被广泛应用他在寒潮研究上第一次提出了寒潮过程暴发是高空大型天气过程急剧调整结果的新观点他发现亚洲阻塞形势的崩溃也是导致东亚寒潮的一种常见高空环流形势。
他用高低空流场相联系的观点分析东亚寒潮的暴发,使预报时效延长3天左右,而且寒潮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1950年,虽然陶诗言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以及大气物理所从事气象学研究工作,但他始终保持与生产业务预报部门的密切合作,参加了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卫星气象中心等许多工作,这些工作促进了科研机构和业务预报部门的协调合作,对于指导和提高预报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由于陶诗言等人的正确判断和预报,使国家和人民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成功的预报,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56年,由于他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被提升为研究员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展了核弹、导弹等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国防气象保障预报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陶诗言等人毅然接受了这项预报任务1964-1967年,他多次到试验基地工作每次去基地,他跟解放军指战员一起摸爬滚打,有时连续几天不睡觉,以极大的责任心,顺利地完成了国防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为此,陶诗言荣立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此外,他还帮助部队培训气象人员,当年他所培训的20多名军队气象员,如今都已成为各个特种部队气象部门的高级指挥员60年代末,业务气象卫星开始实行传送APT云图,陶诗言及时指导中国气象卫星接收和卫星资料应用的研究工作,并亲自参与中央气象台卫星资料的应用研究,开创了中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灾害性天气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水平。
1981-1985年,陶诗言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与国家气象局的几位专家合作,研究利用卫星云图分析预报台风的移动、强度变化以及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分析预报方法,提出了一个分析预报程序这个预报程序目前已在中国沿海各省台风预报业务中普遍使用这项研究在1985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的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为气象界所公认 在做预报、搞科研的过程中,陶诗言培养了大批青年业务骨干,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成为一些省市气象局、台的负责人在陶诗言86岁时,依然带着两名博士生他敏锐的科研视角,卓越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 (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6分)A.陶诗言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气象科技的发展变化,他在中国天气预报和卫星气象学的创立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B.作为一个气象学家,陶诗言学识渊博,在许多领域研究成果卓著,他善于将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C.陶诗言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没有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无论在哪个部门工作,都是和大家一起,且样样都干。
D.无论是对寒潮的预报,还是对特大洪水的预报,或者是通过卫星云图对台风的预报,陶诗言都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预报,使国家和人民免受了一些经济损失E.“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形象地表现了陶诗言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得他们成为气象行业的骨干2)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3)陶诗言在天气预报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6分)(4)陶诗言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选CE.(C项“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没有充分体现自我价值”表述错误E项表述错误,“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是一个比喻句,是对陶诗言的卓越的洞察力和领悟力的赞美)(2)内容:①交代陶诗言所学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②交代陶诗言担任教师时的主要工作内容③交代陶诗言在建国初期的具体工作作用:①交代陶诗言在建国初期有关天气预报的工作,照应标题②介绍陶诗言到“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工作,引出下文陶诗言研究天气预报的有关内容3)①为中国天气预报事业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建立和总结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陆续发布了寒潮、台风、暴雨、霜冻、中期降水等预报,填补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