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抽动障碍100例脑电图分析.docx
3页儿童抽动障碍100例脑电图分析 R749A1672-5085(2011)17-0211-01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起病年龄为1—21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临床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而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眨眼是常见的首发症状T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TD发病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是男性、低龄和TD家族史现总结了100例抽动障碍患儿的脑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来探讨对大脑功能的影响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结的100例住院和门诊病例均符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30例,男女比例7∶3,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岁,病史3个月—4年临床表现有眨眼、张口、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声,个别有秽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有家族史者10例,产时有宫内窒息史者3例1.2研究方法采集全部患儿的病史,详细询问其临床发作特点及规律采用北京新拓UEA—16BZ型录像脑电图仪(V-EEG),按国际化10-20系统安装电极,全部患儿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V-EEG监测记录,记录时间为20-30min,常规进行睁闭眼、深呼吸、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儿童EEG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1],分为正常、正常范围、界线性和异常。
2EEG表现100例病例中正常20例,占20%;正常范围10例,占10%;界限性异常15例,占15%;异常55例,占55%脑电图正常范围主要表现为背景活动对称性,同步性较同年龄儿童稍差;界限性异常背景活动较同龄儿童略慢,两侧大脑半球对称性差,同步性差;异常脑电图表现背景活动略减慢,慢波较同龄儿童增多,过度换气时有3例全脑区阵发性慢波活动出现,大脑后部显著,有2例出现尖慢综合波,其中1例左枕区偶见尖慢综合波,1例全脑频繁出现尖慢综合波3讨论3.1TD的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上下肢不同肌群受累频率有一个从上部到足下降的过程,抽动表现形式多样,发病机理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结果在情绪激动、精力高度集中、强光刺激时都会加重症状诊断除依据临床表现外,还要依靠脑电图检查3.2TD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5∶1[2],本组100例病例中男70例,女30例,男性比例大于女性EEG检查结果异常55例,脑电图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较慢波增多,节律慢化,其中2例出现尖慢综合波,患儿经治疗症状未减轻复查EEG仍为异常。
3.3脑电图的异常说明大脑机能有改变,可影响发育期的儿童大脑皮层功能,引起某些特殊认知功能缺陷,主要问题是视觉运动区和视觉图解区及视觉整合TD年龄多处于学龄期,可影响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也给治疗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并且反复发作,给治疗带来困难对于长期治疗不愈的TD患儿需要采用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措施加以干预参考文献[1]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5-216.[2]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4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