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doc
16页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王浩副书记、耿涛副市长: 近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我市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等诸多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经受住了各种严峻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监管任务,保证了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大量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上中央、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任务艰巨,压力更大特别是我市对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承担新形势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标准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农业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滞后,标准化基地建设档次普遍偏低,“三品”认证数量少、品种单一,标准化仍停留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目前已制定的56项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和群众的 1需求,急需修订完善。
现有180万亩的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面积达不到全市种植面积的50%,真正达到“十有”标准的基地不足20%;291个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不足全市优质农产品产量的10%,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通过认证的产品品牌,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管理难以实施 2、上级要求2012年,全市瓜果菜食用菌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覆盖,所有初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率达到90%以上 3、典型经验XX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菏泽每年拿出5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奖励 (二)监管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目前县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数没有编委批文,乡镇级多数没有机构,少数有机构的乡镇还没有检测手段,村(市场、超市、合作社、企业基地)监管员有名无实,基本没有开展工作 2、上级要求2012年,100%的乡镇(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包括监测室);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达到全覆盖、无遗漏;100%的标准化基地、批发市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检测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0%的村设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2 3、典型经验德州、临沂分别成立了正、副处级的监管机构;潍坊安丘、寿光,威海乳山成立了副处级监管机构;XX市所有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XX市自今年起聘任200名村级监管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工作经费补贴 (三)检测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设备落后、人才短缺、检测能力较弱,县区间建设极不平衡争取到国家质检站项目的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全市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中心(市级、邹平、沾化)都不具备检测50种农药残留的资质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级季抽检制度负债坚持、县级月抽检制度难以维持 2、上级要求承担国家、省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的县区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并按计划进度进行建设与验收;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由过去的22种农药提高到50种,农业部每年分四个季度抽查山东五个地市(济南、青岛、寿光必查,其他两个地市由剩余地级市轮流承担),省厅每年3次抽检雷打不动,要求市级实行季抽检制度、县级实行月抽检制度 3、典型经验济宁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建设;东营、XX市县两级所有检测机构全部建成并通过计量认证,且依据新的检测要求随时加大投入用于升级改造。
3 (四)执法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有农资生产和经营业户3000多家,其中滨农、京博、先达、侨昌、一松等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农资品种齐全广泛,农药品种3000多个,种子品种200多个,肥料100多个,仅农药一项全市经营额就超过30个亿,但经营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制假、造假、售假泛滥,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针对以上实际,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近几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500多人次,车辆3600辆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业户2300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0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货值1500余万元,捣毁、破获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严厉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2、上级要求新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文)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
省政府《关 4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对实行综合执法也有明确规定从我省其他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看,绝大多数业已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多数副县、青岛副厅、济南正县)并且,东营、济南、青岛等市每年都有固定的100万元左右的执法经费而我市实际是:县(区)只有3个正式编批的综合执法机构(沾化、阳信、无棣),即使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工作经费全靠自筹市局是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综合执法多年来借助局法规科和农药协会(收取点会员费作为工作经费)来实施,农资监管的职责与队伍建设极不适应 我们也多次行文申请呼吁,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但均无下文,尽快成立与其职责和职能相适应的综合执法队伍是势在必行 3、典型经验潍坊XX县区成立农安办(县级),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了重视-领导构建了农药电子交易市场安全监管平台,并实行农药准入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提高了农资质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乳山实行“准入备案”与“识别标签”双保险,强化农药市场监管济南每年开展“绿箭”护农行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宣传培训工作 1、我市现状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够,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销售者, 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甚至部分领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不安全的农产品尚有市场空间。
2、上级要求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春秋两季农资打假行动,并要求各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3、典型经验临沂每年安排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专项资金260万元,叫响“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宣传品牌;威海、东营、烟台每年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境内外各类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的参会补贴 (六)财政投入情况 1、我市现状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共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9年、2010年、2011年财政只是分别拨付30万、30万、15万元经费用于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县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不平衡 2、上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XX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3、典型经验全省除滨州之外的十六个市都有专项农 6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有济南、青岛、东营、济宁、潍坊等地市,其余多数在500万元左右,菏泽每年也有100万元的财政支持资金。
该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用于标准制定、标准化基地奖励、“三品”认证奖励、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类展会参展补贴等支出 (七)监督考核机制 1、我市现状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的意见》(滨政办【2009】 74号文),但近两年没有很好地坚持,成为一纸空文省厅自2009年开始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且考核标准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严受投入不足影响,我市综合排名每况愈下 2、上级要求各级政府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省农业厅每年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排名通报 3、典型经验潍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了一票否决;威海、青岛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市全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了量化考核 二、今后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重点是加强乡镇级监管机构建 7设根据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我市的91个农业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相对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行政村全部设立监管员。
同时按照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保证所有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监管有手段、检测有工具,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全面推行农药管理两项制度积极借鉴安丘等市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药经营店为终端的监管平台,强化源头监管按照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全面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切实达到全覆盖、全到位、无遗漏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健全农资统一配送销售网络,规范经营档案,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真正实现高毒禁限用农药的可追溯管理,确保违禁农药不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全力推进标准化实施进程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组织专家制修订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并装订成册下发基层狠抓贯彻执行,全面实现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标准的全覆盖以我市现有的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依据“龙头带基地联市场”的发展原则,全 8力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十有标准”抓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争年内全市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四)突出抓好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以高效生态为最高定位,跳出单纯的农业概念,用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建设和运作,全力打造沿黄“产加销”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整合单品生产基地资源,按照连片、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在黄河两岸10公里区域内建设高档次、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5年底,在黄河沿岸建设50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真正形成以园区为支撑,以标准化基地为基础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