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漳河导游词.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请****
  • 文档编号:448010492
  • 上传时间:2024-04-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漳河导游词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篇1 漳河水库是拦截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漳河及其支流建成的水库群,通过三段明槽串联成整体水库承雨面积212平方公里,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水域104公里她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北负荆山,面向江汉平原,总面积400平方公里北距襄阳国家级风景区古隆中120公里,距武当山风景区250公里;东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明显陵仅50公里,大洪山风景区130公里;南距国家历史文化古城荆州90公里;西距宜昌三峡水利工程100公里,距当阳玉泉寺风景区仅30公里紧靠207国道,焦柳铁路擦肩而过,襄荆、荆宜和武荆等省级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1953年至1957年,湖北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质进行了反复调查勘测1958年,时任省长的张体学专门要求,工程必须迅速上马当年7月1日,漳河水库动工兴建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来自荆门、江陵、钟祥、潜江和沙洋农场的12多万民工,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着一把锄头、一把洋镐、一条扁担,风雨无阻,肩挑手扛尽管“住的窝窝棚,睡的挤挤铺,吃的碰碰饭,走的摇摇路,背起杆子晾衣服”,但他们却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披星戴月,昼夜奋战。

      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1966年漳河水库基本建成,国家总投资9140万元,投工5226万个,完成土石方4119万立方米 坝体总量近500万立方米的观音寺大坝在漳河主河道上巍巍屹立;总量300万立方米的鸡公尖大坝,以及王家湾、林家港大坝,总长近10公里的副坝有如水上长城,使漳河这条“孽龙”,从此听凭人的调遣全长5500米的三段明槽穿过三座山梁、两个大冲,将观音寺、鸡公尖两库连成一个巨大的水库群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篇2 东崖底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武乡两县交界分水岭黎城一侧、黄崖洞镇漆树村西的狮子杯,向东南流经水寨、东崖底等村,在看后村东注入清漳河河流全长19千米,平均纵坡24‰左右,流域面积118.7平方千米,河床为砂卵石,河床糙率约0.067在东崖底河干流以南,有一较大支流黄崖洞河,源于著名的黄崖洞一带,流经黄崖洞、赤峪、上河等村,在东崖底村南汇入东崖底河,河长11千米东崖底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平时干涸汛期洪水随降雨而生,来得猛去得快该河年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河流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源庄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县北部西井镇,有南、北二支,北支在杏树滩村西,南支在千仵村,两源相距3千米,两源自西向东流,分别在南委泉村北、南两侧流过,汇合于茶棚滩,而后绕玉泉山向东流经源泉、源庄村,在寺底村东与西井河汇合后继续向东经石背底、圪台磨村出省界,经河北省涉县西辽城东流入清漳河。

      源庄河有两条较大的支流西井河和柏官庄河 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发源于洪井乡黄草擉村西,自西向东从王家庄、柏官庄村南流过,在长畛背村北改向北流,经过曹庄、三十亩村,在源泉上游2千米处汇入源庄河源庄河河长24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内21千米),河道比降20‰,流域面积274平方千米,河床糙率约0.065长畛背水库位于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上柏官司庄乡长畛背村,1966年5月竣工,属小型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1平方千米水库大坝为重力土坝,坝高22米,达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年一遇 源庄河支流西井河河长17千米,柏官庄河长12千米源庄河为弯曲型河道,河谷宽300~500米,河道宽80~100米由于上游南委泉近于干枯,源泉以上河道在汛期有水,源泉以下河道因接纳源泉(玉泉)而有清水流量 漳河在河北省磁县观台以上河段,两岸地势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并间有赤壁、侯壁、天桥断等处天然跌障,河床纵比降为1:200~1:300河道出观台至岳城水库为丘陵地带岳城水库以下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为漳河平原河段,全长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为1:2430,其中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桥河段河底比降为1:500~1:1000,河槽相对稳定,宽200~600米,河床质为粗砂卵石;铁路桥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长46.7公里,比降骤减,平均为1:2130,河槽宽达500~1350米,槽深仅为1~2米,沙滩密布,河身宽浅,主槽摆动不定,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长21.84公里,平均比降为1:2160~1:2440,河床质为砂土,主槽平均宽381米,深2.5~5米,河槽较稳定;穿漳涵洞至徐万仓河段长35.26公里,平均比降为1:3050,河床质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宽一般在100~200米之间。

      漳河在河北磁县高庄以上河段没有堤防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左堤全长99.7公里,堤顶高程为83.13~46.87米,堤顶宽6~8米,内外边坡1:3;右堤自临漳西太平至大名周庄全长104.1公里,堤顶高程为84.74~45.89米,顶宽4~6米,内外边坡1:3左堤高于右堤0.5~1.0米漳河堤距极不规则,临漳县境内河段,河槽滚动,塌岸坍堤,堤防弯曲,堤距860~2780米;魏县境内河床较为顺直,堤距约20xx米左右,进入大名县境内,堤距渐宽,最宽的万堤段达5800米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篇3 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发鸠山,全长104公里,流经长治、壶关、屯留、潞城等县市,在襄垣甘村与西源汇合,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发鸠山,郭璞在注中明确说:“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属于太岳山系,是一列雄伟的山脉,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

      发鸠山下,石哲镇房头村的房头庙,村人为炎帝的小女儿建了一座灵湫庙,女娃同时也成了漳源水神庙旁一块新立的石碑写道:“长子县西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泉由庙出宋政和间祷雨有应,赐额灵湫盖浊漳之南源也庙前老的出水口已经无水,残断的石龙头委弃在地,南源变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细流汩汩溢出村人说,井水从不枯竭,庙后的发鸠山脉再无泉水 清漳河,其源头有二:东源和西源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 清漳河的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明代刘顺昌有咏八赋岭的诗句:“八赋横空路甚赊,攒元千丈半天遮悬崖鸟雀未由下,峭壁藤萝何处挝岭底羊肠千万径,关前蜗室两三家衙斋久矣标堂额,何用梁余餐晚霞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古为辽县),由西北而东南过左权县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

      《水经·清漳水注》有“潦水东流入粟城,注入清漳也清漳河又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在黎城东北端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涉县麻田镇,在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左权副参谋长壮烈牺牲于麻田附近的十字岭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县索堡镇索堡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娲的娲皇宫,有北齐摩崖石刻,刻有佛经6部、13万余字,号称“天下第一壁群经”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篇4 漳河,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其变迁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古代漳河下游有两支自曹操开凿利漕渠后,又出现了为支援运河的南支,漳河就分为3支自隋、唐以后,漳水渐趋不稳定明、清两代,为了支援漕运除南支外,运河下游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则3支,少则1支,这样漳河的变迁就更加频繁和复杂至清朝康熙以后,漳河全由今馆陶归运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穿行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漳水洪涛声闻数里”( 《畿辅安澜志》 )洪流挟带大量泥沙,据对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580万吨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故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输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居第二位 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至新莽始建国3年(公元11年);第二次在宋庆历8年(公元1048年)至金章宗明昌5年(公元1194年)两次共计759年黄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点,遇河必夺,不仅卫河、漳河难以穿越,就是本来单独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变方向,沿黄河的边缘,东北流由天津入海黄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在华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黄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将淀泊淤成平陆,河水盛涨,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经常泛滥成灾而不可制约清顺治9年(公元1652年)至光绪20年(公元1894年)242年间,漳河泛滥成灾40次,平均约6年1次。

      人们称之为“桀骜不训的漳河据《临漳县志》记载:“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7月,(漳河)渍曲周城西门;天启6年(公元1626年),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祯3年(公元1630年)夏决南堤,后几岁以为常据《元城(大名)县志》记载:“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漳卫横流,泛滥于大名、南乐、魏、清、内黄等县境,人有构巢而栖者 漳河历史上的改道路径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与滏阳河合流,史称北道,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出威县西北、过新河县一线其二是漳河南行与卫河合流,史称南道,故道大体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并在馆陶县以上入卫其三是介于北道、南道之间的中道,大体自临漳、经肥乡、广平东北流,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从时间上看,走南道时间最长,从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卫河也几经变化明正统13年于肥乡入卫,明正德初年,在大名县闫家渡入卫;明嘉靖年间又在回龙镇入卫;不久又在内黄县石村入卫清康熙47年,全漳入卫走南道;嗣后,漳河虽变迁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入卫至今,形成了现在漳、卫河合流的态势。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篇5 漳河水库是全国八大水库之一,水域十分宽阔、绿波浩渺,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上 漳河的.美在于水站在岸边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无边无际,被称作“荆门的海”仔细望那清澈透亮的湖水,近处呈淡绿色,远处的深蓝莫测当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水面时,翠绿、湖蓝、浅红、橘黄、淡紫……交相辉映、色彩奇异,犹如一幅瑰丽的画卷 风平浪静时水面柔波微皱、细浪连连,她像一位恬静的少女,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泛舟河面,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湖面,亲吻波浪又飞入云天鸟影、蓝天与云朵一同映在镜子似的湖面,如梦似幻 若是湖面有风,翡翠似的湖面荡起一层层波浪银色的浪花欢笑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