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达电商开局尴尬,王健林失算?.docx
3页时间自万达电商正式上线已经过去了月余2014 年 8 月,百度联手腾讯给万达砸下重金后,这个高达 50 亿投资额的电商公司就开始了使命般开拔之路过程一波三折,开发方案几度易稿,连着换了两任 CEO,王健林就定位数次转换腔调终于在一年之后,飞凡 APP 的正式上线那么,这个纠结产品上市后的效果怎样呢?截止 10 月 18 日,飞凡安卓版APP 的下载量是 9.3 万,考虑到安卓系统覆盖了大约 80%的智能用户,可以测算出所有移动端下载量大约不过 10 万出头此次,万达电商业务全面覆盖全国 109 个万达广场大 家都是知道的事实是,万达广场选址眼光毒辣,口味挑剔,并不全是对地方的特价地照单全收他们不单要量化城市繁荣程度,更会周密计算对未来广场的覆盖人 群像大连高新万达广场,提前计量的周边人口数在 60 万依这样的人群规模看,全国10 万出头的下载量很多吗?飞 凡 APP 如此,另一兄弟阿里系的喵街 APP 也没好到哪里去据官方发布的消息称,喵街上线 5 个多月来,杭州市的自行下载量达到 20 多万对于一个近千万人 口的省会级城市来说,产品又勾连了当地最重要的几家实体商业,同时当地消费人口又有着极高的互联网产品接纳度,而五个月 20 多万的下载量确定是一个值得炫 耀的数字吗?但这两家却有着同样豪放的野心。
万达想做的是将每年万达广场 20 亿人的地面流量,再加上加盟实体购物中心人流量,通过会员积分和卡券,导入到自己的旅游、酒店、文化、金融等等资源里来这整体上是一个闭环的 O2O 思维阿里号称要打造中国的商业基础设施,主要依托淘宝大数据与外部商业机构做嫁接,从而将流量从线上导入线下这一个平台的 O2O 思维从目前的市场反应看,二者似乎都没有触动消费者的 G 点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新产品的初探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先无论形式差异,以及与其他商业机构合纵连横利益博弈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是,二者在商业模式建构出发点上都存在明显的硬伤:1、优惠牌导流解决不了低频高价的 O2O 死结近几年来,传统商业不断被电子商务逼角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零售百强的销售额总计是 2.1 万亿,而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则已达 2.8 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超过 1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100 家国内最大的实体零售企业竟然输给了区区三五家电商企业人们越来越青睐与迷恋于实惠、便捷、随机和产品最大化多样性的网络购物体验可是,无论万达飞凡还是阿里喵街现在卖力去做的却是,努力将人们从一种很享受的线上状态再度诱惑到从前的线下。
其实,这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不 能否定的是,依然有非常成功的 O2O 模式(先不考虑竞争层面的问题),像在餐饮和打车领域总结它们的成功背后,一是靠优惠吸引,二是低价高频,二者互相 参透,形成用户刚性依赖实际上,这背后使用的法则再简单不过,就是薄利多销,这其实是一条前互联网时代也行得通的商业规律,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是通过打破 边界局限放大了这个通则万达和阿里也打优惠 牌,实际上也的确让刚上线的全场运动式优惠促销活动引发了大量下载 APP 活动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一般购物中心都是低频消费,很少人会每天逛商场, 更何况实体店的刚性成本根本就不可能让优惠成为常态这样一种模式只有开口没有闭口,所以很难说是一种成熟的 O2O模式;更不屑说线下商业的配合度, 下优惠力度远远逊于线上的时候,怎么能避免线下不成为线上的“ 试衣间” ?实际上,低频高价问题是大部分 O2O 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正让大批项目关张,真不知万达和阿里的胜算到底有多少?2、本末倒置的 O2O 思维会走多远?回顾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每一个都是巧妙迎合了人性图便宜,淘宝变成了巨无霸;图实惠,壮大了美团等一干餐饮外卖公司;图既方便又实惠,滴滴将步入互联网企业的另一极……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拐回头来看,现在的万达和阿里的 O2O 项目在迎合什么?其实是迎合他们自己,两个全从自身的盘局出发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一个想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一年 20 亿地面到访量去和自己的资源对接,然后假想着这 20 亿流量大部分都乖乖地流入到自己挖好的池子里另 一个则不免惊异于它的“胃口” 这几年,阿里已经成为巨头级公司,但它的忧虑也与日俱增,担心不断冒出的互联网公司会蚕食已有的市场份额所以,这几年, 阿里疯狂投资抢夺流量入口,包括微博、地图、团购、新旧媒体等等公司面对最近冒出的 O2O 新贵,阿里自然不能让其成为短腿从这一系列疯狂布局中,其实 读到的只有“恐惧” 两个字无论是万达还是阿里,全都没有从“人性” 和刚性应用角度出发,真正去创新一个商业 O2O 模式说白了,它俩其实都是高级守业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