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叙事进程理论为基础的探析.docx
16页以叙事进程理论为基础的探析 〔Summary〕张爱玲的《小团圆》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个人自传体而盛九莉与邵之雍之间的情感关系纠结而又复杂,甚至张爱玲也是说不清理还乱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对于梳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非常有帮助显性进程讲述的是两个人从相识—恋爱——求婚——结婚——分手的过程,而隐性进程则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源隐性进程揭穿了邵之雍的虚假、多情、滥性、卑劣、自私的品质,他妻妾成群以及对女人的充分利用也是根源,而伪政府官员身份更是婚姻中的隐患《小团圆》隐晦,结构复杂而又欲言又止,挖掘隐性进程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小团圆》在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的相辅相成中展示了丰富的人性、爱与恨的纠葛以及痛苦之浴〔Key〕《小团圆》;爱与恨;隐性进程;张爱玲〔〕I06〔〕A〔〕1008-2689(2017)06-0102-07《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因为带有自传体的色彩,对于揭示张爱玲的真实面目以及她与胡兰成之间的情感纠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2]小说在评论界中争议很大,也充满着矛盾,特别是盛九莉对于邵之雍的情感十分复杂,真是爱恨情仇相互交错,割不断理还乱。
《小团圆》核心内容之一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盛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故事,小说存在着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两条线索显性进程讲述的是两个人从相识—恋爱—求婚—结婚—分手的过程,而隐性进程则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之雍遇见九莉并产生爱恋,觉得是圣杯之恋,而九莉对之雍也是充满了敬仰之情,所以两个人排除万难最终得以结婚,但是结婚后却出现了矛盾与冲突:邵之雍不但在事业上落魄而且也没有一心一意只爱着九莉,对其他异性见一个爱一个,他的美好愿望是实现妻妾成群;九莉则沉浸在美好的爱情幻想中,渴望一辈子能与邵之雍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但是现实却显露出了邵之雍的虚假面目,两个人在各自的不同的轨道上前行,最后发现没有实现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而分手《小团圆》的写法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小说在显隐、明暗、虚实中叙事,在时间的过去与现在中穿越,在记忆空间和现实空间中跳跃,在众多过场的人物中穿插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以小说呈现出线条性和片段性、現场性和记忆性交替的现象特别是小说的表述非常隐晦,隐晦的原因就在于欲言又止,欲说还羞,欲显露却又隐藏,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点到为止,不做过多阐述,因而产生很多留白现象,读者读起来容易产生说不清道不明以及云里雾里的感觉。
所以梳理和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故事、情感历程以及情感评价就成了诠释《小团圆》一个必须的环节《小团圆》在叙事进程中表现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种状态交错的现象性叙事层面,呈现的是爱情为主线,盛九莉是一位渴望以爱情来获得归属感的女性;在非线性的层面上,则在时间、空间和认知空间中不断地跨越和转换,在主线上时常穿插作者的回忆和反省,反映的是女主人公的成长线索(盛九莉是以爱情梦的幻灭为代价来换取人生的成长)也就是作者在叙事总进程中,小说总时不时地偏离爱情叙事的线性进程,在暂时的停顿中,不断地加入与爱情线索相关事物、感受、认知、情感、判断等非线性叙事,但又及时中止、停止这微观的非线性叙事,适时地回归到总叙事进程中小说以线性进程和非线性进程交错进行,共同进而推动叙事进程进一步引申来看,可以发现《小团圆》在叙述发展过程中是呈现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两种发展方向的横向是故事的总体的持续发展方向纵向是故事的主题的扩展、解释、阐释、判断、识别、评价和根源等认知体系;有时还包括情感体系系统,如喜怒哀乐等体验;或者还包括伦理道德体系,如社会伦理的规训与女主人公的个体的反规训等《小团圆》中张爱玲对这段婚恋的态度和评价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也是本篇小说值得关注之处。
如果引进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双重叙事理论,则可以通过深入地探讨《小团圆》的叙事进程来探讨男女主人公对婚恋的态度以及婚恋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探究本小说写作目的和动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理论来理解和阐释《小团圆》的主旨,探求在作者在感伤的爱情悲剧后面隐藏的深刻的主题隐性进程的运用更是《小团圆》作品的出奇之处,通过隐性进程对显性进程的不断挑战,细腻真实地展现了小说盛九莉的内心的挣扎与纠结探析其作品中隐性叙事进程的建构及其对显性主题的消解功能,有助于全面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一、 《小团圆》中的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在研究叙事运动中,评论者普遍关注的是情节中的不稳定因素,即一般只关注单一叙事进程但是,申丹认为在文本作品中,实际上是存在着的双重叙事进程的,一个是显性进程,也就是故事的情节,这个进程一直被研究领域所关注;另一个则是隐性进程,也就是关于叙述故事背后的伦理价值和社会道德的叙事,这个进程一直被忽略,缺乏研究显性进程处于显现状态,隐性进程处于隐蔽状态,两者相互补充或颠覆认清和挖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的解读非常重要[3][4]本文就想引用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理论来分析《小团圆》中盛绍之恋。
《小团圆》显性进程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初相识进行了构建邵之雍是盛九莉文学上的知音,吻合了九莉梦中的白马王子的很多条件,俩人在初相恋时惺惺相惜,都被对方的才能所吸引并互相欣赏之雍穿着黑色大衣,人长得酷,明清目秀,像个有志之士显性进程中,盛邵之恋是有“相知”“相识”“相恋”情感因素的隐性进程则暗示了盛九莉已经喜欢上了邵之雍,并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投射到之雍的身上,这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已经开始建构自己的爱情了初相识的美好印象——“圣杯之情”在显性进程中初恋时两个人彼此都充满着敬仰之情邵之雍对于盛九莉是充满着“圣杯之情”的他小心、拘谨、认真也非常谨慎,“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相比于向璟是留学归来的颇有些影响力的人物,邵之雍却是“眼睛里轻藐的神气”,可见之雍对盛九莉的重视和尊重盛九莉对邵之雍也充满着崇拜之情,“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但是隐性进程中有两处潜藏的伏笔,揭示了存在的岌岌可危的隐患: 一是邵之雍的身份是“汪政府的官”,小说虽没有浓墨书写,却为今后九莉的爱情和婚姻不幸埋下了一颗重弹二是三姑楚娣的问话“太太一块来了没有”,虽也如蜻蜓点水,但却意味深长,暗示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有着严重的障碍,邵之雍是有妇之夫。
崇高的爱情与不崇高的现实,即神性、崇高与敬仰和人性、世俗与扭曲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叙事一开始便在崇高的爱情的向往的显性进程和世俗现实的隐性进程中,伴随着女主人公的体验和摸索交替进行endprint热恋中的情感纠葛——“亮晶晶的”“三角形的”眼两个人的恋爱主要在两个人的感受、接触、交谈和评价中展开在显性进程中两个人沉浸在爱情中,都很兴奋,两个人互吻,共同欣赏着日本版画,听郎呀妹呀流行歌曲作者通过聚焦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动作、言语以及内心感受,来叙述沉浸在爱情中的男女都认可了这段爱情:之雍感觉这段情太难得,如同孩子哭闹半天才要到的苹果,得到后还不知所措;九莉的也感觉之雍就像六朝的佛像但是在隐性进程中,女主人公则以回忆的视角进行,采取的态度则是冷眼旁观,表现出对这段感情并不是十分地看好特别是在叙述男主人公的眼睛因为幸福的爱情的绽放出亮晶晶的光彩时,即在褒义的评价的同时,却又紧跟着追加了一下他的眼睛是三角形,暗含了贬义的色彩爱情在无私和自私的人性中交错进行,在崇高、神圣、理想的爱情的显性叙事中暗含着对压抑、扭曲、现实的爱情的消解,也反映了女主人公在人生的个性体验中对于爱情本质的追问求婚中的矛盾冲突——“动情的”“市井的泼辣的女人”的脸。
在求婚这件事情上,两个人在情感的热烈度、情感的基础、情感的认知等都存在着差别很显然邵之雍要比九莉热烈和恳切得多,他“把脸埋在她肩上”,动情地说“不喜欢恋爱”,“要确定”关系,九莉刚“随时可以靠岸”但是在显性进程表达邵之雍的热切时,在隐性进程中则暗藏杀机,小说在之雍说完这句非常浪漫的“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话时,盛九莉看到的则是“有点女人气”而且“是个市井的泼辣的女人”之雍的脸,九莉感觉上的市侩和听觉上的浪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恋爱中的女性的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在隐性进程中,小说逐渐地将邵之雍的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出来婚嫁条件的诸多不如人意——“他的过去里没有我”九莉曾写了一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表达了九莉的充满着希望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而之雍则是经验丰富和老练,对女人非常了解,他显然对这首诗则不喜欢,因为他过去有声有色,就在于盛九莉交往的同时还有妻和妾章绯雯和陈瑶凤而且在观念上,之雍对于女人也是见一个爱一个,只要是美好的事物,最好就能够全部占有,更希望的是拥有妻妾成群的十全十美梦小说从隐性进程指出了九莉和之雍在建立婚姻的条件上是存在差异的:之雍是有妻又有妾,九莉未婚;之雍男女经验丰富,九莉经验单纯,还没有谈过恋爱,多情、痴情、情重。
女性个体在男性的认知中发现了对自己的“无我”状态,认识到了男性完全“自我”的自私的本质,从而更加认识到确立“有我”的重要性婚书上的尴尬赠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盛邵之恋婚书上的字婚书上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非常富有讽刺意义,在邵之雍和盛九莉婚书不久,盛九莉发现邵之雍,不仅和自己惺惺相惜,还“跟小康小姐也生离死”,看来,与他能够 “岁月静好”的,不只是九莉一个人,婚书刚刚写成,邵之雍就和别的女人好上了,婚书成为了一张废纸,这对于盛九莉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和讽刺而且更富有悲剧的色彩,现世安稳的成了一句空话,并且恰恰相反,盛九莉也因为这段婚姻受牵累,成为“汉奸夫人”,没有获得现世安稳而是四处漂泊相对于“奔波忙碌漂泊的一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都市男女向往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但是对于女性来说,幸福的生活绝对不可以依赖于男性,只要靠自己才可以赢得精彩的人生婚姻遭遇问题——“我永远爱你”之雍在两个人的关系即将破灭时,还来信还表白“我永远爱你”但是这句话在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观念中,却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在之雍这样的男性观念中,这句话已经脱离了它的基本含义,并不代表一个男人怎样地爱某个女人,表达的只是一种赏识,是一种“从来不放弃某个人”的态度,因为人是他活动的资本,是可以利用的人际关系。
我永远爱你”这句话对九莉来说,却意味着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心爱人的海枯石烂的爱的誓言而成长起来的盛九莉已经识别了真相,将其一一拆解,也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痛不欲生九莉慢慢成长起来,认识到之雍的虚伪和伪善婚恋结束后的感言——“她喜欢人生”这是九莉对这段感情的评价,感情结束后,两个人不欢而散,从彼此的生命中消失这段感情中,邵之雍始乱终弃,用情不专,而盛九莉则一片痴心,痴心不改这使九莉痛恨交加,但是她并不后悔,因為“她喜欢人生”,至少痛并幸福地生活过小说在隐性进程中叙述了新式女性九莉十分重视他们所曾生活过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她感受到了两性关于生死、家庭、伦理、社会的差异她体验到了人生,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到了生死、爱恨、情仇等交织同时隐性进程里,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九莉认识到自己在之雍身上投射了太多的关于对爱情和婚姻的畅想,现实让她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她的爱情走向了灭亡隐性进程既从显性进程中得到多层次的反衬,又与显性进程形成相互映照、相互补充又相互颠覆的互动关系二、 隐性进程中的标识1. 插入旁观者的评价个体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训下成长起来的,当个体体验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冲突时,个体一方面希望通过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将社会产生的负评价进行消解,另一方面希望委婉地将自己的个体体验表达出来,而插入旁观者评价便是一个有利的消解手段。
因为旁观者往往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道德或者社会共识的一种代表和化身关于这段婚姻结束的根源小说巧妙地借以燕山旁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