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本土制造业绩效水平远未及格.doc
3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几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以低成本制造而闻名但是本土制造业的粗放式增长始终未得到大的改善,在某些运营绩效上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 大部分本土公司缺少长期的技术战略,研发投入明显局限性,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局限性1.5%,而美国和日本则是中国的2倍,大概3%左右例如,微软每年投入超过90亿美元专注研发,超过中国电子百强的总和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数量众多的中国公司始终无法占据高科技行业的领先地位,中国每年进口CPU芯片的金额高居各类进口商品榜首,比进口石油还多一倍大部分公司的研发仍停留在模仿阶段,虽然中国的研发人工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了5-10倍,但诸多公司仍然动力局限性,热衷于“拿来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山寨”现象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未完善之前很难扭转这一现象 制导致本 虽然中国制造以低成本闻名,但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低成本背后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便宜劳动力与过低的环保成本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虽然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也在成比例上升,大部分公司很少进行环保投入,污水废气到处排放,员工和居民遭受毒害伤亡事件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劳动生产率、库存周转率、及空间运用率等衡量管理绩效的指标上远远低于世界一流水平,假设按人均产值来衡量劳动生产率,中国不到日本的1/10,库存周转率平均在5次左右,也是世界水平50次的1/10对于国内公司所依托的两个低成本因素,跨国巨头很容易获取,只要在中国投资就能得到,中国本土公司低绩效的制造水平很难与之竞争 产品质量 国内大部分公司对于产品质量的注重限度远远不够,她们更加关注增长速度为了减少成本不惜牺牲质量为代价,多种造假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涉及关系生命健康的食品药物行业,国内制造业的名誉也因此遭受损失,诸多国内品牌产品正在失去高中端市场,国外买家也在中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制度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成熟,不注重产品质量做“一锤子买卖”的公司将很难生存下去,除了学习日本与德国公司那种对高质量追求的精神,她们别无出路 中国市场布满了机会,只要你的绩效不是太差都获得了迅速的增长但是必须清晰地结识到这种增长是来自于市场驱动自身,还是来自于自身的高绩效运营,在未弄清晰之前,千万不要自觉得是,匆忙地走出国门,以低绩效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