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
6页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2010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部署实施了“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一年多来,改革已在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开展起来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如何,它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现状如何,改革的前景怎样?这些都应该因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一、 生本教育理论研究 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后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内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 生本教育的基本理论 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可以概况为以下四点:1、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2、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3、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不现自我”,要把教育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4、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感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二) 生本教育理论的研究 纵观生本教育理论,它是把学生看成生命来教育,把教育的过程、手段、目的都同生命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生命,而是依靠生命通过激扬生命,实现生命的提升,一切让生命自己行动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激发的时候,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出色的考试成绩,更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的需要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内部根据,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一切学习任务必须由学生自己认同并去完成,认何人都无法替代。
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是服务者;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灌满一壶水以学生为本,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就是教服务于学,就是帮学学校应当真正成为以学为主的“学堂“,而不是以教为主的”教堂“当教学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学习的效率就真正提高了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虽然在13年前就已启动课题研究,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波澜,造成一定影响,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阅读与思考这一理论,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与新课程理论体系相比较,生本教育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种超越与理想化的倾向比如“全面依靠学生”论,“天生的学习者”论,“牧者”论,“充分自由发展”论,达到“不教而教”论等,都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生本教育理论的理想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全面依靠学生方面它将这一理论建立在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这一基点上,对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后天的学习方面,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实现“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这一判断,无疑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确立了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点之一生本教育在论述教师地位时,将教师比作“牧者”,即为学生生命的放牧人在课堂层面上,牧者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它的最高境界,是让“食草者”自由自在的食草,而作为牧者的教师,则要尽量“压低身段”,“不现自我”,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在此点上,新课程则强调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还应是合作者,参与者二者比较,尚有较大不同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着眼于教育的整体现状,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生本教育理论中,特别是在它的操作层面上,自主、合作、探究则作为一种教学常态被固定下来,这一点,又表现出生本教育与新课程的不同需要强调的是,生本教育的理论起点,是基于“人之初,性本善”,(郭思乐语)“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潜能无限”等涉及人性本原这样一个基本认同上而在其它理论体系中,对人性善恶的认知,千百年来,一直是颇具争论的一个焦点持相反观点的人们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类的一切悖行、不幸与罪恶,都源于人性的恶,源于人性的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避难趋易、好逸恶劳等本性。
因而才有了佛教的“轮回”说、“五戒”说,才有了基督教的“原罪”说如果我们抛开二者(性善或性恶)的认知,将两种观点融合为一,我们将会看到,善与恶是会并行于人类生命的全过程,也同样会影响人的学习的全过程,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不同时间,环境下的扬抑、搏弈会有变化而已陈独秀说:“人类美点,可由教育完全发展;人类的恶点,也可由教育略为减少”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教育经历的长期探索,教育本身的艰难、复杂、而只能逐步趋于理想状况,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当然,我们不排除千百年来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所做出的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不懈努力和已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二、 生本教育实践研究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在课堂教学层面为实现对学生教育的最大化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的可能但作为基层的教育实施者,我们不能不将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包括教育者自身素质等),教育对象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查,思考,研究从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制定适合我们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以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以下从几个方面对生本教育的实践问题做一探究一) 生本教育的一般模式多年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实践模式:前置性学习:(预习)有导学案(从目标、基础知识到重点--------郭思乐教授后又修正为语文的带阅读,数学的带例子,英语的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交流中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并和同伴分享学习的快乐)班级汇报:小组或个人在班级里汇报学习所得或困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引领: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引领和点拨反思评价: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同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课堂检测:这个环节可以对本节课得到最好的反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复习,达到最佳的掌握程度课堂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总结,以期使学生能从总体把握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以上各步骤只是总括生本课堂的步骤环节,并不要求每节课都必有)(二)现状及存在问题1、在对部分学校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生本教育在全市开展尚不够平衡在少数开展比较好的单位,表现为领导有力,观念更新,氛围浓郁,培训到位,计划周密,扎实推进;在开展不够得力的单位,其通常表现为思想顾虑,引领乏力,观念滞后,表面文章,责任缺失等在生本教育开展好的单位,通常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他们不安于现状,有着较强的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欲望;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一但认准了方向,会以坚定的决心和步伐走下去他们较少保守,习惯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无论遇到怎么的艰难困苦,都会勇敢地去面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这样的学校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在开展不够理想的单位,一般表现为领导观念保守,不思进取,态度暧昧。
尤其是有些领导,不善于学习,在改革来临时,不但自己不善于主动学习,也不能带领、指导团队学习,做表面文章,满足于维持现状,满足于一般化的变革,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更有一些人,思想较僵化、保守,社会责任缺失,疲软无力,任何改革似乎与他们无关,囿于应试不思改进,沉于常规不求创新也有部分单位,领导虽有改革意识和行动,但由于班子学习能力不强,组织领导不到位,导致引领乏力,对策缺失,改革氛围不浓,改革效果不佳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想的理论,需要理想的人去实践,人的因素至关重要2、部分学校的生本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的调动,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特别是一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他们在表达、态度、思维等综合素养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勿庸讳言,对于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对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甚至是不学习的学生,城里农村都大量存在)而言,生本教育并非一剂良药,他们的思想、学习状况,有着复杂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而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面对他们,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更多的困惑和无奈此外,生本教育的极终目标,是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而提高生本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这两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生本教育的课堂效率在这些方面,目前我们的重视和研究还很不够,效果也不够理想另外,在解决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全面依靠学生”可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亦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3、一般而言,教育改革需要四个条件:一为强力引领,二为环境逼迫,三为社会责任,四为利益挂钩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因而只有在强力引领和环境逼迫下,改革方可顺利开展这就对学校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态度坚定,引领有力,方法适当,团队凝聚力强,素质高,改革就会顺利进行,否则,无论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操作,都会遇到重重障碍,使改革不能顺利进行,或以低效率运行周恩来曾说过: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理论,不仅要认真学习,更应认真研究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取其合理部分,为我所用;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争取收到最佳效果纵观全市生本教育现状,积极推进者有之,犹豫徘徊者有之,消极敷衍者亦有之客观地讲,生本教育理论体系虽有它理想化的一面,有它尚待研究、完善的地方,但作为在素质教育旗帜下的一个教学理论体系,还是有其精华所在,还是有其积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因此,我们还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吸收其精华的部分,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对于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问题颇多),对于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到的或尚需时日才可能做到的部分,也不必急于求成,更不必全盘照搬,生硬吞下,以免贻误我们的教育三) 实施生本教育可能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用三句宋词描述)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观念转变,适应新课型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能会有的心态:迷茫,困惑,犹豫,彷徨关键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第二阶段: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师生心理上的波动,起伏面对困难,只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研究,就会克服困难,逐步推进改革,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