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11页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原因、措施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形势图的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的变化,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相关史料的阅读和理解,提取出有用的历史信息历史解释: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正确评价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家国情怀:学生加强自身对于华夏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材分析】本课的逻辑关系分析如下:政治方面,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群雄争霸的多元政治格局频繁的兼并战争一方面使各国君主产生了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强烈政治追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文化交流,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而多元政治格局下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力量钳制思想,“士”阶层崛起,成为“百家争鸣”的载体经济方面,土地私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井田制逐渐崩溃,铁器的发明、推广与牛耕技术的出现成为“井田制”和“分封制”崩溃的催化剂。
制度变革的苗头随经济发展的变化首先从土地所有权和赋税制度出现文化方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它一方面是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论证与预设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教学重难点】难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活跃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难点:理解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概念释析——东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课堂引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段有关于“周郑交质”的历史故事故事梗概:郑武公、郑庄公原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但是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选择分权给虢公。
郑庄公不满,为了证明互信,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国公交换了人质,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产生效果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郑国对此表示怨恨,两次派人收割了东周王畿内的作物,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一、观变:政治特色——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诸侯纷争使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如下变化:从政治形势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变化有两方面:一是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二是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1、春秋五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在西周灭亡以后,东周王国借助诸侯的力量终于平定了犬戎等反对力量周王室不得不承认诸侯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借助周天子威望,在取得周天子认可和支持后,作为诸侯联盟的盟主,被称为“霸主”这些霸主得以整合联盟内诸国的力量,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讨伐反对力量但这种联盟是建立在诸国对霸主个人的敬畏基础上的,一旦其去世,甚至仅仅是权威减弱,都会迅速崩溃1)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春秋霸主之所以不以吞并其它诸侯国为战略目标,归根到底是由分封制居于社会结构主导地位对于霸主来说,灭掉对方,使其变成自己手下的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与敌国屈服、俯首贡纳,这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 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春秋争霸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2、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1)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据《春秋》所记,自鲁隐公到哀公的240多年,列国间爆发的大小战争约有480余次,朝聘会盟也有四百几十次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论其实质,都是大国霸主对弱小国家的侵占、掠夺和兼并经过齐、晋、楚、秦等大国轮番的争霸战争之后,处于大国周围的许多小国相继被灭:齐国兼灭了30余国,成为东方的大国;晋国兼灭了20余国,成为中原的大国;楚国兼灭的国家最多,达到40余个,成为南方的大国;秦向西兼灭10余国,成为西方的大国其他鲁、宋、吴、越等,也各灭数国春秋初的140余个诸侯国,到春秋末,仅留下齐、楚、晋、秦、越、燕等数个强国,以及宋、鲁、郑、卫、蔡等小国。
大国的称霸和兼并,拓展了中国的疆域,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作用和影响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合作探究: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上有什么不同?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3、华夏认同我们可以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却也意外的促进了四周戎狄蛮夷与华夏的民族大融合,民族斗争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族的稳定与繁荣那么到底何为“华夏”呢?为何我们常自称为华夏民族?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第十页的历史纵横进行了解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华以外的人,区分很明显,不过中国、夏、华三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华族与居住在中国内部和四方的诸族因文化不同经常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也扩大了,到东周末年,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融合成一个华族了。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共同体至迟从西周开始,华夏已形成拥有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周天子是华夏共同认可的最高统治者,其下统辖有姬姓以及姜姓、任姓、姒姓等贵族,他们以周王室为核心,通过血缘、联姻等纽带凝聚成一体……自春秋之后,华夏内部出现了王室实力削弱、贵族力量壮大,以致权力下移的现象,表明原有政治结构不断遭到破坏不过,现实政治的改变并非意味原有观念的丧失,原有的历史意识在此过程中仍被保留下来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国之间兼并之时,存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即使是夷狄,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就会认同华夏的政治结构,并认同华夏,而他们的华夏身份也会得到华夏成员的认可。
华夏早期民族观念中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具有一致性血缘是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于血缘,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在文化和血缘背后,政治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夷狄对血缘和文化的认识,进而影响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你认为“华夏” 的民族含义是什么?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既有国家认同的背景,也有同一地域(“中” 原)、同一心理(“大” 邦)、同一文化(“雅” )交融之民族共同体认同之意思维拓展:“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有何作用?促进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促进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二、应变——经济发展与战国群雄大变法1、春秋战国的经济(1)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赋税制度进行了调整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合作探究:结合板料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相地而衰征”,就是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