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高原矗丰碑——记淮委援藏干部王建卫.pdf
2页l 人物报道;l 雪域高原矗丰碑 题记: 记淮委援藏干部王建卫 爱着西藏这片高亢宁静的古老天地 他把自己的情感和激情毫无保留地融入到这里的水利事业中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耕耘和奉献 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路途的艰险,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执着和信念 他就是淮委援藏干部——王建卫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雪峰连 绵,长河奔流,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同 时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而 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援 藏干部,不顾艰难困苦,把高原当成第 二故乡,连续两次援藏工作,谱写了一 曲雪域高原无私奉献的壮歌他,就是 淮委援藏干部王建卫2004~2007 年,王建卫同志作为淮委水利技术专 家,第一次进藏开展援建工作2007 年7月,作为中组部第五批、中央国家 机关暨水利部第十期援藏干部,王建 卫同志离开亲人和家乡,再一次来到 雪域高原,为了西藏水利事业的发展, 为了格桑花更加美丽地绽放,开始了 他第二次的援藏之旅 “我要为西藏的水利事业发展竭 尽所能 水利援藏是国家整体援藏工作重 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水利援藏工作,对 加大西藏水资源管理力度,保障藏区 人民饮水安全,提升西藏防洪保安能 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 名水利援藏干部,王建卫深知自己背 负的责任之重大还记得入藏之前的 欢送会上,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 热切地勉励他要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为淮委争光,为水利人争光面对横亘 万里的莽莽雪山,王建卫立志要将自 己的所学所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 雪域高原,为西藏的水利事业发展竭 尽所能 王建卫同志刚人藏时,参与了拉 萨河治理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拉萨 河流域是西藏自治区经济最发达、人 口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为保障拉萨 市的防洪安全,加强拉萨河水资源的 管理和保护,实现拉萨市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拉萨河治理工程拉开了 序幕王建卫与其他两位援藏同志共 同努力,完成了拉萨河9个标段的建 设管理任务,工程质量达优良标准王 建卫负责的工程地处拉萨市郊,海拔 3660米,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为高 质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王 建卫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克服施工现 场交通不便、生活物质缺乏、高原反应 强烈和气候恶劣多变等诸多困难,每 天在工地现场步行十余公里,工作时 间超过8小时以上对水下浆砌石基 础和混凝土基础等隐蔽工程,与监理 一起实行24小时旁站,遇到工程实际 情况与设计不相一致时,主动与设计、 监理、施工单位协商、研讨,制定出安 全、经济、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方案。
辛勤的工作浇灌出丰硕的成果, 凭借在拉萨河治理项目中的出色表现, 王建卫同志所在的拉萨市水利工程建 设管理中心被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评为 “十五”期间优秀项目法人单位,他们负 责建设与管理的拉萨河城区中段防洪 工程被评为水利部文明工地,拉萨河已 周权 成为拉萨市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 今,蜿蜒曲折的拉萨河在高原阳光的映照 下,平缓安宁地流过拉萨,拱卫着这座世 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 2009年11月,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党 组决定王建卫参与旁多水利枢纽工程的 建设管理工作,行使旁多水利枢纽管理局 副局长职责,负责基础处理工程旁多水 利枢纽工程是目前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基 本建设项目,工程位置偏僻、高寒缺氧(海 拔410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29度),而当 时王建卫已被检测出左心室肥大,但他还 是毅然奔赴工地,担负起艰苦繁重的建设 管理工作基础工程包括土石方开挖、帷 幕灌浆、混凝土防渗墙、混凝土工程,同时 具有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和深覆盖层等特 点,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为 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他放弃节假日、公 休日,在工地一住就是几十天,不分白天 黑夜地跟班旁站,协调、督促施工,检查施 工质量和安全。
王建卫主管的基础工程在 保证质量、有效控制投资的前提下,提前8 个多月完成了施工,为大坝填筑工程提前 开工和旁多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推进打 下了良好基础 2010年春节,当万家团圆迎新春之 际,王建卫同志却在工地坚守岗位,成为 水利系统第一位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援 藏干部! “水利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除了认真 再认真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西藏工作期间,王建卫坚持秉 公办事,严把质量关,其认真和实在, 在他工作过的部门都是有口皆碑 2009年在旁多水利枢纽负责基 础工作时,曾出现一个插曲最初的设 计方案为120米深“上墙下幕”当时 基础开挖已超过120米,但还是没有 发现基岩层,是否继续按原设计进行 施工成为两难选择一些同志主张按 设计立刻进行混凝土灌注,由于时近 寒冬,追赶工期成为一时之急,持这种 意见的同志不在少数而王建卫同志 认为,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 中之重,必须百分百确保质量,绝对不 能草率地“估计”行事在上级部门的 支持下,王建卫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旁 多水利枢纽基础施工方案专家研讨 会,通过各方面专家的研究,最终确定 修改原设计方案,改为158米深全墙 封闭施工方案,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这 一工程上的难题,为枢纽工程的整体 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在拉萨河 治理工程中,两处撇洪闸的设计内容 引发了王建卫和当地水利专家的分 歧按照设计,这两处撇洪闸采用不锈 钢浮箱门,但王建卫同志查阅了大量 技术资料,认真分析了拉萨河的特性, 同时调阅了拉萨地区同类建设项目的 档案,提出将撇洪闸不锈钢浮箱门改 为普通铸铁钢闸门的建议,这个改动不 仅可满足工程使用需求,而且将节省数 十万元的资金当时很多专家担心普通 铸铁钢闸门不能适应西藏高原环境,王 建卫同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的 求实精神,向有关专家一一演算说明 最终,经过多次探讨研究,采纳了王建 卫同志的建议,从而在不影响使用性能 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资金 当记者提出“会不会担心这种坚 持得不到理解,甚至会被别人认为是 不近人情”的时候,王建卫同志说道: “作为一名水利援藏干部,如果在工 作中得过且过,不负责任,从大的方 面讲,是对西藏人民的不负责任,对 援藏事业的不负责任;从小的方面 讲,也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任!水利 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除了认真再认 真,我没有别的选择 “选择西藏因为艰苦是磨砺人 生最好的硎石;奉献西藏因为使命的 光荣足以让我骄傲一生 在西藏,王建卫先后担任西藏自 治区水利厅规建处副处长和旁多水利 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由于高原缺 氧,水土不服,王建卫同志经常闹肚 子、呕吐、嘴唇干裂、鼻子流血,而且连 续7年的援藏工作让原本身体素质非 常好的王建卫患上了左心室增大,胆 囊壁毛糙等高原病,但王建卫同志发 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 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 老西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先后驱车 万余公里,前往昌都、林芝、日喀则、那 曲、阿里等地区开展工作,西藏自治区 共有大小74个县,而王建卫的足迹遍 及其中的69个!由于人手不足,王建 卫往往身兼多职水利工程调研、建管 制度建设、防汛检查、工程质量检查、 基建检查、工程竣工验收……连他自 己也数不清在援藏期间到底从事过多 少项工作,有的工作不熟悉甚至根本 没有接触过,但他秉着“勤能补拙”的 信念,坚持工作之余学习相关专业知 识,并不断在实践中积累和巩固,创造 出不负众望的骄人业绩 西藏地势高亢,气候条件恶劣,交 通不便王建卫每次出门检查调研,不 但辛苦,而且往往险象环生2008年 10月,王建卫带队去那曲的索县检查 水利工程建设隋况,半路遭遇暴雪,路 面被大雪覆盖,一行4辆车相继滑下路 坡,所幸的是没有人员受伤,不过110 公里的路足足跑了11个小时,途中更 是饱受波折。
还有一次,林芝地区某地由于山 体滑坡形成堰塞湖为了掌握坝体稳 定状况,王建卫一行立即赶赴现场但 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和桥梁都被冲 断,要继续前进只能步行翻越山梁,难 度很大而且危险性极高去还是不去? 为了掌握堰塞湖的情况,王建卫等人 鹱人物报道il 历尽险阻,终于翻过山梁到达现场,把现 场情况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为迅速处 理堰塞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王建卫总 是特别想念家人,想念善良温柔的妻子 和天真可爱的女儿回想起援藏生涯的 点滴,王建卫说,最苦的不是在工地上 星夜加班,也不是冒着严寒翻越雪山, 而是在夜深人静时无尽的孤独和思念 7年来,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到妻子柔弱 的双肩上第一次入藏时,女儿才上初 中,而两次援藏归来之际,女儿已经成 为一名大学生在女儿成长最关键的阶 段,却缺失了父亲的关爱我没有尽到 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是她们的支持和理 解成就了我在西藏7年的坚持言及 于此,王建卫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愧 疚和感激 2010年7月,根据中组部的安排,王 建卫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援藏之旅,回到 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同事和朋友对他的 离去依依不舍,他们按照藏区的习俗争 相宴请王建卫,为他饯行。
西藏水利厅甚 至通过自治区组织部,向水利部人教司 提请挽留王建卫回想起离别之际的事 情,王建卫动情地说:“西藏人民的深情 厚谊,无以为报,无以为报!” 在7月22日召开的援藏工作会上, 淮委主任钱敏这样评价王建卫同志:“在 近7年的援藏过程中,远离派出单位和亲 人的情况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脚踏实 地,扎实工作,做出了成绩,得到了锻炼, 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西藏水利事业发 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交了一 份满意答卷!” 伽利略曾说:“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 打,愈能发出火花这也是王建卫同志的 座右铭走进王建卫的援藏经历,展现出 来的是一幅充满激隋和奉献的画卷这里 面有7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有只争朝夕 的学习,有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有 不计得失默默的付出,有对事业无限的热 爱,更有对西藏人民真挚的感情在西藏 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上,王建卫同志书 写了孜孜不倦的动人故事,谱写下淮委水 利人援藏光华灿烂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