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三).doc
11页《《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三)复习资料(三)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彼此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人际关系以需要为基础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亲疏、友善与敌对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彼此加深印象,产生好感或是厌恶感,最终形成被双方所共同认可的,比较稳定的关系二)人际关系以情感为纽带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上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里,大家相互体贴关心,彼此信任依赖,大家都会感受到心情舒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那么大家都会感到情绪低落、孤独和忧伤三)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消除陌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交往是人们实现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人们交流信息、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
交往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向纵深发展;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交往完全不存在时,原有的实际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名义上的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二、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一)定向阶段定向阶段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一方开始注意到另一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交往关系才开始确立,交往活动才开始全面展开人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人际关系的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人们兴趣特征的人,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人们选择交往对象,并与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一个女孩子形象漂亮,就可以引起人们对她的高度注意,但是,是否会选择她来做交往的对象,还要取决于她的许多方面如果人们知道她极端自私、嫉妒,甚至作风轻浮,一般就会理智地选择退避三舍的反应二)情感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普通的人际关系阶段,也是人与人之间表面接触阶段如一般同学、同事和邻居,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打交道,但只此而已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个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此时,双方在一起能友好相处,离开对方也无关紧要,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一旦情感卷入的程度有所加强,交往的频率和深度有了新的进展,人际关系也就进入到第三阶段三)感情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也就是建立友谊的阶段交往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心理上有一个重要的改变,开始将对方视为朋友,愿意与对方分享信息、意见和感情这种对人开放自我的心理历程,称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人际关系发展到彼此都能自我表露的程度时,那就到了友谊(friendship)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人际关系上的信任感、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此时,交往双方不仅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而且在观点态度、志向目标都趋向一致,相互引为知音随着交往双方接触频率的增加,彼此间了解不断加深,情感联系越来越密切,心理距离越来越小,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依恋和融合,人们甚至是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
但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这一情感层次友谊关系的人并不多,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三、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兹认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来加以解释在舒兹看来,人际需要就是个体要求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一种满意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相互交换的总量以及他发动行为和接受行为信息的程度为自己所满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的需要指个体想要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工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2)支配的需要指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3)情感的需要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根据个体在与双亲的关系中需要满足的程度,将每种需要领域中的行为划分为三类:(1)包容行为如果孩子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即孩子要么没有与家庭达到足够的融合,要么在家庭中包容过多,他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2)支配行为支配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决策的过程,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3)情感行为。
情感是两个人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由于上述三种人际行为都能表现为主动或被动性,就此组合成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二)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他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而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他强调指出,经济学只能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也只能描述交换发生的社会结构,而心理学才是解释交换的钥匙霍曼斯明确指出,交换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据此,他提出了参加者的报酬与代价问题,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下去人际交往就是在这种动机驱使下产生的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给予别人的多,他就要设法从别人那里多获取一些东西作为报酬,所以人们总是试图保持“账目”的平衡由此,在霍曼斯看来,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既想付出最少的代价,同时叉千方百计地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报酬人们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的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
如果违反了“公平原则” ,损害了个人的既得利益,个人就会感到愤慨;相反,如果总是得到而不付出代价,个人也会感到内疚和局促不安四、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四、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心理效应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就是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往往影响人们以后的交往,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会使人际认知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及其它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做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这就容易出现“先入为主” 、 “以貌取人”的现象尽管人们都知道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所得出来的,有可能是错误的,但由于它的新异性和双方鲜明的情绪色彩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人们常常难以避免这种倾向第一个良好的印象可以成为人们心理相容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成为人们心理不相容的因素它不但决定人际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交往的质量和效果第一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大学生必须重视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一方面,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以免对他人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多了解、多分析,不要轻易给对方下结论。
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利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加强自己的个性表现力,力争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使别人初次与你接触后,就产生进一步交往下去的愿望,否则,就容易失去下次交往的机会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对陌生人的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比较明显;在对熟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近因效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是常见的如一位大学生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错了一件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识偏差,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同时,大学生也要注意利用“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有的人过去与他人交往时,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只要发扬优点,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就会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三)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推论概括该人其他一些未曾被了解的特征,属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
因为学习成绩好,被老师所喜爱,即使一些淘气的行为也被解释为精力充沛、顽皮可爱;晕轮效应对人认知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积极的一面是通过某一方面建立有关别人的印象,最迅速、最经济,帮助人们尽快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以偏概全,使人们对别人的印象与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如在一个集体里,当你对某人印象好时就觉得他处处顺眼, “爱屋及乌” ,甚至他的缺点错误也会觉得可爱;当你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他处处不顺眼, “憎人及物” ,对其优点成绩也视而不见这种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此外,外表的吸引力、学习成绩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某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被老师所喜爱,即使一些淘气的行为也被解释为精力充沛、顽皮可爱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尤其应防止喜欢一个人某一点便认为他一切都好,讨厌一个人某一点便认为他一切皆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观察、评价他人,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克服晕轮效应消极作用的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例如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优化自己的言谈举止,突出自己的优势、特长等,以便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与社会上某一类人所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人们在交往中不仅会对个人形成印象,而且对群体也会形成印象,并且这种对群体的印象还会影响到群体中个人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个职业、某个民族,就认为他一定具有他这个职业或民族的特性 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利有弊一方面,它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化,有利于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人做出概括性的了解借助于某一类的共性,我们可以想象出某一个人可能会有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刻板印象不一定符合实际,倘若在非本质方面作出概括而忽视了人的个别差异,就会形成偏见因为即使在同一类人里,每个人除了具有类似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个性,两者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上述心理偏见,要懂得人们对各类群体特征的概括,其正确性是相对的,不能按刻板印象去认识他人,而要作具体观察;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把交往对象看成一个独特的、具体的人,以此为基础进行交往,便会大大弱化刻板印象五、五、人际交往的若干技巧人际交往的若干技巧(一)恰当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指在人际沟通中自愿地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传递给对方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恰当、适时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
一个从不自我表露的人不可能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是,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太多或太少的自我表露都不合适理想的自我表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表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表露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因沟通对象而异一般来讲,人们容易表露为社会所接受的内容,而不愿表露为社会所不容的内容;人们易于向女性表露而不容易向男性表露;在进行重要的自我表露时选择私下场合比较合适在进行自我表露时要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