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广东.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兰***
  • 文档编号:198033886
  • 上传时间:2021-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广东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交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半答题卡试卷类型(A)涂黑.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 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 2B 铅 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上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7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川某家电生产集团在广东某市建立了规模化的家电生产基地,其战略目的是 A.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 B.利用该市接近原材料产地的优势,减少原料运输成本 C.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更大的国内市场潜力 D.利用广东靠海临港的优势,建立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 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 B. 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矛盾仍很严重 C.第二.第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D.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读图 1 回答 3—5 题 3.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 大,水能资源丰富 B.自然带类型为湿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4.图中 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5.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6.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 A.可以改变当地地貌 B.可以加速水土流失 C.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 D.增加了灾害危险 7.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8.图 2 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9.与图 2 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 B.宜昌 C.太原 D.合肥 10.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图4中外圈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1-13题 11.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 时 30 分      B.2 时 30 分 C.8 时 00 分       D.3 时 30 分 12.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大庆          B.海口    C.岳阳          D.长春 13.若AB弧表示_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A.2 月 28 日 13 时 40分     B.2 月 29 日 13 时 40分 C.3 月 2 日 14 日 00分      D.2 月 28 日 14 时 00分 14.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同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15.图 5 中反映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进步对文化扩散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影响的曲线是 A.②和③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① 16.中国第 22 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 2.27 万海里(1海里=1.852 千米,地球平 均半径为 6371 千米),收集陨石 5 千多块.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 30 度纬线多少 圈?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 A.2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 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 C.2 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17.水汽的压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图6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图,哪种原因可导致 等值线数值自外向内减小 A.城市绿地面积比郊区大 B.城市地面蒸发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D.气旋过境 18.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 A.中国温带荒漠带     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俄罗斯苔原带 19.图 7 中甲.乙.丙.丁表示了我国四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的要素,这四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依次是 A.电子信息工业.羊毛衫加工业.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 B.羊毛衫加工业.旅游业.电子信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C.旅游业.电子信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羊毛衫加工业 D.电子信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羊毛衫加工业.旅游业 20.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地价大幅度上涨会促使一些企业搬迁到低地价地区 B.油价大幅度上海对运费高的企业影响最明显 C.商业区位的选择地不同地段有很强的敏感性 D.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有远离城市的倾向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得 3 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 1 分, 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21.关于我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城市面积扩大和农业用地减少 B.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C.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 D.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的选址与拓展方向 22.图 8 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23.结合全球变暖趋势,如果只考虑洋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未来可能出现 A.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加强 C.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暖 D.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24.〝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25.下列与我国西南地区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A.西双版纳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冬无寒潮,夏无台风 B.垂直地域分异明显,自然带谱自西向东复杂程度增大 C.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水土流失较严重 D.位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地形起伏大,平原丘陵规模大 26.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表现为 A.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 B.保护开敞地,防止非法倾倒垃圾 C.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改善城市微气候,美化城市环境 27.从表 1 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图 9 表示了我国 75E—102E 附近范围内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读图完 成 28—29 题. 28.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 A.在 30N 附近变化最为剧烈 B.在 30N 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在 30N 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D.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 29.沿 30N 一线地区 A.热量条件优越,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B.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C.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 D.煤炭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0.气候与临海性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主要经济产出地分布在 A.热带.亚热带沿海区域 B.距江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