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29页《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到20各数的熟悉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存了一些认数阅历的根底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熟悉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挨次 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分为了三个层次: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个一是1个十2、怎样摆12根小棒看的去除初步感知12的组成3、通过四幅小棒图认读11-20各数 因此,我在新授环节的设计上就紧紧扣住这三个层次第一层,让学生通过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索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展几次,渐渐建立“十”的概念其次层,让学生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熟悉12,再向其他各数绽开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晰”摆成1捆加2根。
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假如消失别的摆法,也可以通过比拟使其转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第三层,绽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看着书摆我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屡次数和摆,发觉“1捆小棒”是十几的一样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经受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冲突——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方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 在练习的设计上,书中的练习很注意培育数感如: (1)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看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认真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看中估量,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量。
因此教学时不能疏忽其次次抓、其次次看,这是进展数感的最正确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假如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展比拟,效果会更好 因此我只增加了猜数的嬉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稳固了本节课的内容 《11~20各数的熟悉》教学反思2 熟悉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熟悉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育数感的根底因而教学时我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沟通,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需把握的 此时,我奇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消失为2秒钟的时间,立刻消逝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胜利通过比拟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简单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育数感奠定了扎实的根底 《11~20各数的熟悉》教学反思3 案例背景: 我屡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熟悉》,好像一次比一次“胜利”,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拟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承受”了十进制固然,通过细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学问,“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育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熟悉》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嘉奖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依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日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小朋友,盼望教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爱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爱金苹果,由于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学问预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特别关怀你们的学习,为你们预备了很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很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想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讨论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展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
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全都,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嬉戏“比一比,谁的视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消失约2秒钟后立刻消逝,问:刚刚画面上消失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其次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消失时,学生特别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消失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爱哪一种摆法?“我喜爱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爱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根本统一 [在比拟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便利,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用自己喜爱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娴熟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预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根底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详细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进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挨次、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熟悉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答复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挨次,比拟数的大小,进一步熟悉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熟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标准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日是10月20日等 [搜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用数学的欢乐。
]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 )颗,抓一把铅笔大约( )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 )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沟通表达信息的力量你能运用今日学到的学问,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受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进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育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进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根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育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阔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熟悉》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比照材料,学生到达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假如不会用这些学问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学问是“死”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详细好玩的事物,通过观看、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沟通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进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熟悉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熟悉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育数感的根底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别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到达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需把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奇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消失2秒钟的时间,立刻消逝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通过比拟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简单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爱这种方法的剧烈欲望。
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受了数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建立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