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再生水制度和政策完善研究.docx
6页推动再生水制度和政策完善研究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增强科技支撑,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一、 健全污水资源化利用法规标准推进制定节约用水条例,鼓励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节水开源减排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将再生水纳入城市供水体系推动制修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差别化的污染物排放要求和管控措施抓紧制定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的技术规范和管控要求,适时修订其他用途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分级分质系列标准制修订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装备、工程、运行等标准二、 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 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组织协调推进指导意见实施,压实地方责任,各省(区、市)政府抓紧组织制定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市县政府担负主体责任,制定计划,明确任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综合协调,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四、 健全污水资源化利用价格机制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对于提供公共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景观环境用水使用再生水的,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五、 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缺水地区将市政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严控新水取用量推动工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规划配备管网设施选择严重缺水地区创建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新试点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企业间点对点用水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分级回用。
重点围绕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利用,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园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企业用水效率提升六、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一)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分析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丰水地区结合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科学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以稳定达标排放为主,实施差别化分区提标改造和精准治污缺水地区特别是水质型缺水地区,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优先将达标排放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就近回补自然水体,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资源型缺水地区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网布局和建设,在推广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的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水质标准,通过逐段补水的方式将再生水作为河湖湿地生态补水具备条件的缺水地区可以采用分散式、小型化的处理回用设施,对市政管网未覆盖的住宅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进行达标处理后实现就近回用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项目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有效利用的,要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
二)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开展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价和用水管理,推动地方和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三)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低成本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根据区域位置、人口聚集度选用分户处理、村组处理和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等收集处理方式,推广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模块化工艺技术,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以用促治方式,采用经济适用的肥料化、能源化处理工艺技术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渔业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七、 强化污水资源化利用监督管理督促有关方面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和取用水管理,确保《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落到实处严格监督实施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的要求严格自备井管理,限期依法关闭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健全污水资源化水质全过程监测体系,强化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监管,逐步建立覆盖污水资源化全过程的风险防控预警体系,确保污水资源化安全利用。
八、 实施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持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污水收集支线管网和出户管连接建设,补齐毛细血管重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破损修复、老旧管网更新和混接错接改造,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流域、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结合当地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缺水城市新建城区要因地制宜提前规划布局再生水管网,有序开展相关建设积极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