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
16页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本文论述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目标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水生野生动物(鱼类)自然保护区,由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较短,如何进一步加快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关键词】陕西陇县 自然保护区 现状 规范化建设 发展探讨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200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秦岭细鳞鲑及其生境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秦岭细鳞鲑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保护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和发展阶段,由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较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较多,如何使保护区事业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持续发展,是我们探讨的主题。
1、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资源概况1.1自然环境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北麓陕西陇县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长沟河水域,地处秦岭、六盘山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动物地理上属古北界与东洋界的交汇地带,是气候、动植物的过渡地带保护区总面积6559 hm2,其中核心区1376 hm2、缓冲区3197 hm2、实验区1986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6′32″~107°6′10″,北纬34°35′17″~35°8′16″以千河和长沟河主河道及其支流两岸岸坡最高历史水位线划定保护区范围,大小河道53条,河道海拔1100—2466米,河床比降大、河流纵横交错、河岸深切、弯曲狭窄、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河流中潭、瀑、泉、涧、溪相间,两岸森林茂密,生境维持在良好的自然状态,保留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极重要的、处于自然状态的山涧溪流生态系统,是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该地是我国秦岭细鳞鲑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上细鳞鲑属在北半球自然分布的南界保护区立体小气候特征明显寒冷多雨,无明显的夏季(平均气温不足22℃),冬季较长(平均气温低于10℃)。
年平均气温5.4℃,年均降水量650~700 mm,无霜期不足150天1.2资源概况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知有藻类植物包括蓝藻、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等7类37属;台藓植物2科2种;蕨类植物21科130种(变种);裸子植物5科14种;被子植物108科908种(变种);水生昆虫4目8科8属;鱼类3目4科17属18种(亚种);两栖纲1目2科2属5种(亚种);爬行纲3目4科9属11种(亚种);鸟纲9目28科61属109(亚种)种;哺乳纲6目21科41属46种(亚种)保护区分布的鱼类多达18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水獭和陕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多鳞白甲鱼、岷县高原鳅、中华鳖、中国林蛙及多种地方土著鱼类如棒花鱼、彩石鲋、中华鳑鮍、马口鱼、红尾副鳅等其中秦岭细鳞鲑、水獭、多鳞白甲鱼、岷县高原鳅、中华鳖、中国林蛙为保护区水生生境中最为典型的物种其中秦岭细鳞鲑资源最为丰富,已形成了稳定的种群结构,目前存量约3万尾,是目前国内发现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秦岭细鳞鲑,俗称“梅花鱼”、“寒水鱼”、“五色鱼”,为第四纪冰川期残留物种,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对鱼类系统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分布区较为狭窄,生境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衰退严重。
我国政府1988年就将其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加强保护,刻不容缓2、管理现状及成效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于2004年12月成立,副县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编制20人,设有办公室、保护科、水产科和技术科4个科室,下设高楼、咸宜关、马道、扫帚滩、张家河口五个基层保护站建立了岗位责任考核制度,保护区工作初步迈入了规范化、正规化的管理轨道管理处位于陇县县城中心地带,占地20余亩,现有固定资产600余万元,新建处办公大楼1000余平方米,新建了高楼、咸宜关2个基层保护站,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施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以资源保护为重点,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保护区资源普查、保护宣传、立标划界、办公楼建设以及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保护站等建设项目,解救放生秦岭细鳞鲑671尾,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保护设施初具规模,保护事业初见成效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质全体人员参加了省市渔政执法培训,并采取邀请专家来陇、组织自学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习培训,通过省上考核全部领取了执法证件,购买了执法服装去年以来坚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定了着装上岗制度和军事训练制度,工作时间全体人员统一着装上班,每日早晨坚持军训一小时,大大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为执法管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上下联动,建立保护体系2004年8月以县政府名义分别下发了《陇县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通告》和《陇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同各方面沟通与协调,建立了以管理处和基层保护站辐射辖区各乡镇、林场、村组和协管员齐抓共管的五级联保体系,强化了保护工作2.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制作保护区大型标志牌和各类宣传牌260平方米;在陇县电视台举办了保护区专题电视讲话,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刷写固定宣传标语61条,制作宣传横幅15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万人签名活动,并利用陇县古会进行了以保护区题材为主的大型社火游演活动,举办了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同时,参与编辑出版了《陕西自然保护区》、《陕西水生野生动植物》等科普书籍,在《陕西水利》发表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编制了《秦岭细鳞鲑电视专题片》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保护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4加强协作,提高科技贡献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施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
先后邀请中国水产科学院、陕西省渔业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世界GEF专家组等单位,经过多次科学考察,系统全面的摸清了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与华中农大、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协作开展了秦岭细鳞鲑驯养繁育研究工作,突破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关2.5项目带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总体规划总投资58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争取保护区专项建设资金700余万元,投资460余万元建设的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项目,已在保护区八渡落户并投入使用;农业部批复的《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30万元,目前已经竣工累计争取农业部财政补助资金50余万元同时,还向世界GEF(环境基金)组织和环保部门储备了保护区有关建设项目2.6依法许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一是通过协调,成为陇县人民政府矿产开发联席会议成员之一,凡涉及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矿产开发及建设项目必需通过保护区现场勘测、审查才能许可近年来先后对保护区周边地区的9家矿产企业依法进行了检查整改,关停2家;对涉及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按规定依法进行评估许可,2005年按规定上报省水利厅对中石油《兰郑长输油管道穿越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水生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报告》进行了评估和许可,获得补偿费360万元;2008年12月,对《750Kv宝鸡—天水线路工程穿越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水生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报告》按规定进行了评估和许可,意向补偿费200余万元。
通过依法许可,进一步促进了保护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保护区内以秦岭细鳞鲑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保护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效3、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一年多来,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尚未组建;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人员配置不够优化;资源管护措施欠缺,不严不细;科研监测力量薄弱,实施困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规范化设施难以到位,特别是基层保护站建设和装备不能满足正常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界碑界桩设置不够规范和标准;科研监测设施和宣传教育设施大部分尚未建设,难以满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需要积极实施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和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目标,使保护区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逐步达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需要,是保护区目前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要求,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达到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3.1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逐步建立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规划编制、区界勘定、资源管护、建设项目及资源开发、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规范化管理体系3.1.1管理机构建设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只有建设好保护区管理机构,才能有效的管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规定,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湖北天鹅洲和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农业部致函湖北省政府商请,理顺了管理体制,两个保护区管理机构均为正处级,归省水产局管理,并核定了编制和事业费,截止目前,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都理顺了管理体制,由省级主管部门管理,证明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最佳模式目前,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由县水利局主管,由于保护区建设初期是在县级地方职能部门管理下发展起来的,人、财、物都属于县级地方,而保护区本身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要理顺管理体制,需要农业部及省市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为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护区要继续向各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做好汇报,争取早日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优化内部职能科室设置,细化职能和责任,使保护区管理工作迈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轨道3.1.2合理配置人员,强化专业培训通过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优化内部职能科室设置,细化职能和责任主要强化对保护站、科研监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专业人员的配置每个保护站配备专门人员,长期驻守;设置科研监测小组,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设置职能科室,工作日常化、规范化目前保护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要制定人员发展和培训计划进行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