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教学设计(共5页).doc
5页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诗歌赋予了我们柔情、豪情和激情!现在就让我们溯洄而上,走进诗歌的源头——诗经,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去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2、介绍诗经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出示课题)3、解题《蒹葭》选自《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1听读;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 葭 溯 洄 萋 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3、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指名朗读;5、感受诗的音乐美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晞、跻、坻;第三章:已、涘、、沚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形式它的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从情感方面看十个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才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是有了推进。
这是应当意识到的三、理解诗意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2、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3、把《蒹葭》翻译成白话诗,体会其诗味河边芦荻青苍苍, 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河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河边芦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洲4、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五、把握形象,拓展延伸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吗?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认为伊人还可以指代或象征什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诸葛亮辅佐刘备,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是星落五丈原,出世未捷身先死,使的他的愿望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岳飞抗金、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是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于狱中,他的志向也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2、人世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有太多太多的梦想无法实现,因此,这个时候阅读《蒹葭》往往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认为这也许就是《蒹葭》最打动人的地方吧!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水草,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
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带着对这份美丽情感的感动,让我用声音来倾诉,来表达——蒹葭苍苍……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三齐读 六、总结意境美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² (1)主题的朦胧爱情、理想、自由……² (2)意境朦胧²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²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²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²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含蓄美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