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开发概论》教案.doc
15页第一节 旅游系统一、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旅游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1、自身要素构成要素内容广②、四支柱论: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④、六要素论: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系统结构(从构成板块及关系角度)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一、旅游规划的概念本教材定义:在旅游系统发展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二) 旅游规划功能1、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2、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3、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 4、保障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二、旅游开发的概念(一) “开发”的含义 将资源转化为产业(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 对不同的资源的开发形成不同的产业(产品),资源开发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程度的开发 (二) 旅游开发含义 将旅游资源运用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将其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以致旅游产业的过程具体含义: 1. 以资源与背景条件制宜 2. 既是经济过程,也是技术过程 3. 旅游开发的中心是资源开发 4. 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市场 5. 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三)旅游开发的特点 1. 多元性(综合性、系统性) 围绕景区、旅游业六要素的建设。
2. 多层次性 区域等级、资源等级、程度等级、市场需求等级所决定 3. 动态性 分期建设、市场的变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等三、旅游规划分类(一)按规划时空分1、空间尺度分类(1)区域旅游规划国际协调规划、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规划 (2)景区规划景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2、时间尺度分类短期规划(5年以下)中期规划(5-10年)长期规划(10-20年)(在中国要考虑与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二)按规划的内容分1、旅游综合规划对发展旅游的各要素、基础设施等作全面的总体部署如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等2、旅游专题规划在综合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对某项特别需要重点突破的部门作出针对性较强的规划如旅游产品专题规划、旅游市场营销专题规划、旅游形象专题策划方案等※ 课堂练习以下所列旅游规划属于旅游综合性规划的有:A 景区总体规划;B 旅游产品规划;C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D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旅游详细规划 (三)按规划深度要求分类旅游规划建设设计项目施工设计(战略规划,定方向)(概念规划,定基调)(建设规划,定风格)(建筑设计,定尺寸)五、旅游规划步骤规划工作5大步骤:调查分析确定目标规划制定规划优化与审定实施监管与规划修编总体规划内容结构框架4个层次: 目标层次(规划目标) 支持层次(配套设施) 中心层次(产品、项目) 基础层次(旅游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与客源市场)旅游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规划与开发需要各方面的理论来支撑。
吴人韦总结出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体系结构概括为横向的四大板块、纵向的四大层面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经济理论板块、人文理论板块、环境理论板块、规划理论板块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人文理论板块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经济理论板块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统计学环境理论板块地理学区域学景观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所依托的理论板块结构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旅游是一种较大尺度的空间行为,需要有关研究空间关系的理论指导一)什么是区位(location)旅游区位内容:1自然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 2与客源地的距离3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4与邻近旅游地的关系 5交通的可及性(二)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学说代表的有陆大道的“点-轴系统”理论 ◆极化作用:以牺牲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为代价,在区位条件相对有优势的地方,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扩散作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外迁,造成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从增长极向外扩散,流向周边较不发达地区。
第四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通常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定义的理解 三点应该作评判根据: 1. 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 2. 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 3. 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三大效益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几点争议:1、“物质”和 “精神”的争议;2、“原生”和“开发”的争议;3、 “劳务” 算不算旅游资源?结论: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是未开发的;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手艺等特色劳务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二 旅游资源特征(一)美学等(观赏性\体验性)特征(功能特征) 旅游审美活动 审美对象具有美的特征 康娱活动 旅游资源能具有娱乐、健身价值(二)多样性和综合性(组成特征)多样性综合性(整体性)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异需求的多样性构成资源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三)地域性(分布特征)区域性(自然)地域性地方性(人文)旅游资源形成需特定条件(四)稀缺性(赋存特征) 难以形成与保存稀缺性(五) 时限性(时间特征) 季节性:四季变化,如气候、植物景观、水体的季节变化。
时代性:旅游资源范围随时代而变,如太空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出现 变异性:受风化、侵蚀、人为影响(日常、战争、政治 运动等)旅游资源本身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古建筑倒塌、古树死亡等六)开发利用的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并存(利用特征)永续性:旅游资源不直接消耗资源; 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不可再生三、旅游资源形成(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基本条件1、自然环境差异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2、自然地理环境组合规律控制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不同的组合搭配形成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3、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受地表不同等级分异规律控制☆ 地球的圈层结构控制自然旅游资源的垂直分布大局☆ 地表分异规律决定自然旅游资源水平分布大格局☆ 气候的垂直变异决定旅游资源垂直分异4、现在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基本条件1、自然是形成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在利用、适应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都深深打上自然的胎记2、历史遗存3、现代人类活动及其产物4、文化的差异 (民族、区域、城乡文化差异)5、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一、 按利用方式与效果分(陈传康)功能特征 ☆ 游览鉴赏型:自然风光、古建筑、艺术作品、园林等。
☆知识型:考察文物古迹、自然奇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 体验型:民族风情、风味饮食、节庆活动、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家庭访问等 ☆ 康乐型:度假疗养、休闲康复、游乐活动、文体健身等二、 按资源变化特征分(傅文伟)☆原生性旅游资源 (包括6小类):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萌生性旅游资源 (包括7小类):现代建筑风貌、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社会新貌与民族心风尚、博物馆与展览馆、名优新特产及美食购物场所、自然力新作用遗迹、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观四、按资源属性(形成、组成)分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分级: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三级 层次结构:主类8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155个8个主 类合并大类 A 地文景观(亚类5个)自然旅游资源 B 水域风光(亚类6个) C 生物景观(亚类4个) D 天象与 气候景观(亚类2个) E 遗址遗迹(亚类2个)人文旅游资源 F 建筑与设施(亚类7个) G 旅游商品(亚类2个) H 人文活动(亚类4个)二、评价内容 分旅游资源自身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旅游资源自身评价● 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区位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市场环境 场地条件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内容 旅游资源自身评价内容●旅游资源质量与特色●旅游资源规模(体量、速度、频率、种类及容量)●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旅游资源组合三、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方法(一)经验评价1、一般社会体验评价(1)十大风景名胜 1985年由中国旅游报社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评选出中国10处最佳风景名胜区①.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居于榜首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为第二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标志着祖国悠久文化传统,显示着劳动人民在建筑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宫 ⑤.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 ⑦.水险山雄、涛飞浪卷,令人驰魂夺魄的长江三峡 ⑧.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⑨.湖光山色、风韵幽绝,象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宝岛台湾中部的日月潭⑩.集秀美雄浑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神韵的寺宙宅院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庄 2、美学评分法俞孔坚、陈安泽等学者。
二)单因子评价法 1、 地形适宜性评价 2、海水浴场评价 3、康乐气候分析 4、溶洞模糊数学评价三)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国标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标准)二、旅游开发评价方法(一)“三三六”评价法(卢云亭)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陈传康)(三)层次分析法(楚义芳)第五节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一、山地旅游资源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