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
40页耳耳 针针 法法中医适宜技术【概 述】v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v1 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v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v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v 《素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v《灵枢《灵枢•五阅五使》说: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v《灵枢《灵枢•脉度》说: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闻五音矣”v《千金方》说:《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v《证治准绳》说:《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之客”v《杂病源流犀烛》说:《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于耳”。
v《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的生理联系v《证治准绳》说:《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是以耳聋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的病变v《灵枢《灵枢•本脏》说:耳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耳薄不坚者肾脆”v《证治准绳》说:《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v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二、耳与经络的关系二、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的耳穴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 三.耳穴的分布v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四、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四、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了方便《国标》按耳的解剖将每个部位划分成若干个区,共计91个穴位耳廓分区及耳穴定位见下图: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1、耳轮分区、耳轮分区v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轮分为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轮分为12区。
耳轮脚为耳轮区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轮脚区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轮分为3等份,自下而上依次为耳等份,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轮2区、区、3区、区、4区;对耳轮下脚上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为耳轮5区;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区;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耳尖到区;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7区;耳轮结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耳轮9区、区、10区、区、11区和区和 l 2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2、耳舟分区、耳舟分区v 为了便于取穴,将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分为耳舟分为6等份,自上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舟而下依次为耳舟1区、区、2区、区、3区、区、4区、区、5区、区、6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3、对耳轮分区、对耳轮分区v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分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分为为13区。
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区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下下3等份,下等份,下1//3为对耳轮为对耳轮5区,区,中中l//3为对耳轮为对耳轮4区;再将上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分为上、下2等份,下等份,下l//2为对为对耳轮耳轮3区,再将上区,再将上1//2分为前后分为前后2等分,后等分,后1//2为对耳轮为对耳轮2区,前区,前l//2为对耳轮为对耳轮l区v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等份,中、前份,中、前2//3为对耳轮为对耳轮6区,区,后后1//3为对耳轮为对耳轮7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等份,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为前对耳轮体分为前1//4和后和后3//4两部分,前上两部分,前上2//5为对为对耳轮耳轮8区,后上区,后上2//5为对耳为对耳轮轮9区,前中区,前中2//5为对耳轮为对耳轮10区,后中区,后中2//5为对耳轮为对耳轮11区,前下区,前下l//5为对耳轮为对耳轮12区,后下区,后下l//5为对耳轮为对耳轮13区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4.三角窝分区三角窝分区v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中、后3等份,中等份,中1/3为三角为三角窝窝3区;再将前区;再将前1/3分为上、分为上、中、下中、下3等份,上等份,上1/3为三角为三角窝窝1区,中、下区,中、下2/3为三角窝为三角窝2区;再将后区;再将后1/3分为上、下分为上、下2等份,上等份,上1/2为三角窝为三角窝4区,区,下下1/2为三角窝为三角窝5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5.耳屏分区耳屏分区v将耳屏分成将耳屏分成4区耳屏外侧面分为上、下外侧面分为上、下2等等份,上部为耳屏份,上部为耳屏1区,区,下部为耳屏下部为耳屏2区;将耳区;将耳屏内侧面分为上、下屏内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部为耳屏等份,上部为耳屏3区,区,下部为耳屏下部为耳屏4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7、耳甲分区、耳甲分区v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甲用标志点、线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甲用标志点、线分为分为18个区在耳轮的内缘上,设耳轮脚个区在耳轮的内缘上,设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交界处为交界处为A点;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点;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D点;设耳轮脚消失处至点;设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中、后点连线中、后1//3交界处为交界处为B点;设外耳道口后缘上点;设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与下3//4交界处为交界处为C点;从点;从A点向点向B点作一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从从B点向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
将相仿的曲线将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分成分成3等份,前等份,前1//3为耳甲为耳甲l区,中区,中1//3为为耳甲耳甲2区,后区,后1//3为耳甲为耳甲3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4区将AB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分耳轮内缘间分成分耳轮内缘间分成3等份,后等份,后1//3为为5区,中区,中1//3为为6区,前区,前l//3为为7区将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将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l//3交界处交界处与与A点连线,该线前方的耳甲艇部为点连线,该线前方的耳甲艇部为耳甲耳甲8区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分为前、区以后的部分,分为前、后后2等份,前等份,前1//2为耳甲为耳甲9区,后区,后l//2为耳甲为耳甲10区在AB线后段上方的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耳甲艇部,将耳甲10区后缘与区后缘与BD线线之间分成上、下之间分成上、下2等份,上等份,上1//2为耳为耳甲甲11区,下区,下1//2为耳甲为耳甲12区由轮屏切迹至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该线后方、点作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腔部为耳甲线下方的耳甲腔部为耳甲13区。
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线间距离的l//2为半径作圆,为半径作圆,该圆形区域为耳甲该圆形区域为耳甲15区过15区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外耳门后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外耳门后壁作两条切线,切线间为耳甲壁作两条切线,切线间为耳甲16区15、、16区周围为耳甲区周围为耳甲14区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相连,再将该线以下的耳缘中点相连,再将该线以下的耳甲腔部分为上、下甲腔部分为上、下2等份,上等份,上1//2为耳甲为耳甲17区,下区,下1//2为耳甲为耳甲18区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v8、耳垂分区、耳垂分区v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分为9区在耳垂上线至耳区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线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垂下线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上平行线上距离平行线,于上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份线,将耳垂引两条垂直等份线,将耳垂分为分为9个区,上部由前到后个区,上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依次为耳垂1区、区、2区、区、3区;区;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4区、区、5区、区、6区;下部由前区;下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到后依次为耳垂7区、区、8区、区、9区。
区v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相关部位的耳穴电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相关部位的耳穴电阻值下降、痛阈值降低、皮肤色泽、形态阻值下降、痛阈值降低、皮肤色泽、形态改变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既改变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既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因而探查点,因而探查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点是正确使用耳穴是正确使用耳穴诊治的重要操作内容诊治的重要操作内容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耳穴辅助诊断方法v望诊法望诊法(用肉眼或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用肉眼或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但应排除色素痣、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但应排除色素痣、冻疮及随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反应等假阳性)冻疮及随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反应等假阳性)v压痛法压痛法(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由周围(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由周围向中心,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当患者出现皱眉、向中心,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当患者出现皱眉、眨眼、呼痛、躲闪等反应,且与周围有明显差异者,眨眼、呼痛、躲闪等反应,且与周围有明显差异者,可作为诊治时参考)可作为诊治时参考)v手指抚摩法手指抚摩法(医生以食指紧贴耳背,拇指指腹轻抚(医生以食指紧贴耳背,拇指指腹轻抚耳郭前面,比较有无隆起、增厚、结节、及其大小、耳郭前面,比较有无隆起、增厚、结节、及其大小、硬度等情况)硬度等情况)耳针的选穴原则耳针的选穴原则v1.按病选穴按病选穴v2.辨证选穴辨证选穴v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v4.经验选穴经验选穴颈椎病颈椎病v主穴:主穴:颈椎区颈椎区(双侧(双侧))配穴兼有肩部疼痛者加肩兼有肩部疼痛者加肩- -锁骨(选患侧);锁骨(选患侧); 兼有肘以下至手指疼痛、麻木者加兼有肘以下至手指疼痛、麻木者加肘肘- -腕腕- -指(选患侧);指(选患侧); 兼有后头部、头顶部疼痛、麻木及兼有后头部、头顶部疼痛、麻木及或伴有眩晕者加枕或伴有眩晕者加枕- -颞颞- -额。
选双侧额选双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穴:主穴: 臀臀- -坐骨神经坐骨神经- -交感(患侧)交感(患侧)配穴配穴 先针刺主穴,针毕后让患者做弯腰及先针刺主穴,针毕后让患者做弯腰及患肢的向前抬腿(膝部勿弯)、后伸动患肢的向前抬腿(膝部勿弯)、后伸动作,反复做数分钟,一般即有明显好转,作,反复做数分钟,一般即有明显好转,再根据遗留相对较重的症状随症配穴:再根据遗留相对较重的症状随症配穴:腰痛者加腰骶椎区(患侧);仍向下肢腰痛者加腰骶椎区(患侧);仍向下肢膝以下放射痛者加膝膝以下放射痛者加膝- -踝踝- -趾(患侧)趾(患侧)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选穴: 腰骶椎区(双侧)肩周炎肩周炎主穴:主穴:肩肩- -锁骨(患侧)锁骨(患侧)配穴:肩痛牵及肘部者加肘配穴:肩痛牵及肘部者加肘- -肩(患肩(患侧);侧);颈项部肌肉僵硬者加颈椎区颈项部肌肉僵硬者加颈椎区假性近视v肝、肾、目2、眼、新眼等失眠v心、肝、肾、神门、枕等针具选择 1 1、毫针、毫针::采用采用0.25×15mm0.25×15mm或或25mm(32#,0.525mm(32#,0.5或或1 1寸寸) )、、0.30×15mm 0.30×15mm 或或25mm(30#,0.525mm(30#,0.5或或1 1寸寸) )的毫针。
的毫针 2 2、王不留行籽、王不留行籽 操作方法 1、针刺法:利用毫针从某一穴点刺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达另一穴点;或从某一穴区的一端刺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贯该穴区的全程 2、压籽法:将材料粘附在0.5×0.5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一般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3天1换,也可两耳同时贴压在耳穴贴压期间,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1~2min使用此法时,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 注意事项v1.严密消毒,防止感染v2.耳郭有湿疹、溃疡、冻疮等,不宜用耳穴治疗v3.耳针变可能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v4.耳郭针刺较痛,应向病人说明,取得病人配合注意事项v5.使用电针、毫针,一般隔天1次;埋籽法可隔5—7天1次急性病,可两侧耳穴同用;慢性病,每次用一侧耳郭,两耳交替针刺同一耳穴,无论用何种方法刺激,治疗次数均以5—10次为宜1、字体安装与、字体安装与设置置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1.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
如下图)2.在图“替换”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更改字体如下图)3.在“替换为”下拉列表中选择替换字体4.点击“替换”按钮,完成392、替、替换模板中的模板中的图片片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替换这些图片,下面介绍两种替换方法方法一:更改图片方法一:更改图片1.选中模版中的图片(有些图片与其他对象进行了组合,选择时一定要选中图片本身,而不是组合)2.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图片”,选择要替换的图片如下图)注意:注意:为防止替换图片发生变形,请使用与原图长宽比例相同的图片39赠送精美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