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二十四节气传统禅意插花艺术.docx
11页探析二十四节气传统禅意插花艺术 戴晔 姜祺文 徐寅岚 摘 要: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禅意插花艺术相结合,自然、节气、季节、天地与人的情感思想相结合,让插花艺术更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弥漫着花香、花语、花道二十四节气传统禅意插花艺术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形态美;能够寄托情感,抒展情怀;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归属感、自豪感Key:传统插花;二十四节气;诗歌;禅意插花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拨得雾散见花开: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特性研究”(15YJCZH19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插花应用研究”(校企合作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一、以“花”感怀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梳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与历史文化的古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传统审美与传统文化至今我们还在通过诗歌不断探索古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解读他们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认知自然过程中的总结,衍生出相关的诗歌文化,是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映射季节转换,气候变化,春暖花开,秋分萧瑟,腊月清冷,在感知自然的同时,也在感受生命。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对应的花以及诗歌一个简单的梳理:在古代,立春就是春节,是一年开始的时候爱花的人,在立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候梅花消息元淮在《立春日赏红梅之作》中写道:“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诗人从雪化时就开始找寻、探访梅花的颜色了《诗经》有云:“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赠人嘉卉是江南早有的示好习俗,大概是文人们心意相通的重礼吧——“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到今天,依然使人觉得这是一件真诚又浪漫的事情等到雨水的时候,气温渐渐回升,冰雪融化,雨天也慢慢变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玉兰,又是玉,又是兰,美好的名字里承载着中国人最爱的东西明朝时期程羽文的《花历》就有“木笔书空”一词,因为木兰没有开花的时候,长在枝头末端,就像一枝倒挂的毛笔这些“妙笔”在枝桠上生出好多花来,描摹出漫天的好颜色,“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須九畹始征兰”惊蛰时分,万物开始舒展身躯,蛰虫也不甘寂寞陈允平在《山房》中写道:“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雷声过后,必定有杏花微雨的美妙意境《诗经》中早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象征着少女和爱情,纯情俏丽,宜室宜家从开花,到长叶子,再到结果子,这样的生命轨迹让人喜不自胜,这样的花平安喜乐、顺其自然,描述的诗歌也是美不自胜。
春分开始平分昼夜,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海棠佳丽人间最美四月天,细软的东风吹拂着宋朝的陈思在《海棠谱》中写道:“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风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下”海棠真是占尽了春天的风光清明天地澄明,翠色欲流,柳枝剪春风唐代韦庄有言:“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柳”同“留”,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写尽了依依不舍之情,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句谷雨到了,草长莺飞天,到了深春阶段,牡丹开放王贞白的《白牡丹》里说:“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唐代李正封的《牡丹诗》写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立夏的暖风总是拂得人醉醺醺,也是郁郁葱葱的季节蒋捷的那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出了世间的美学之道,一个娇艳、一个碧绿,在美好的季节里遥相呼应,像是一对甜蜜隽永的情侣,也符合这个暖风熏得人迷醉的节气自小满开始,天气愈加炎热石榴花也愈加热闹,就像《西江月·小满》里面说的:“垄间麦穗饱,院里石榴妍”;朱熹的“五月榴花照眼明”石榴花是极好的,红宝石般精致,像一件艺术品芒种是古代送花神的日子,栀子花开栀子是信奉禅宗之人的禅友。
它纯白、馥郁,佛前供花再好不过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情真意重、平实自然夏至阳气极盛,白昼极长,绣球花惹幽情刘基在《夏日杂兴(四首之一)》中说“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其实不尽然,得一手紫阳绣球花,花叶玲珑,色彩也十分有味道,就如“紫阳花绽放,朵朵不败永绵长,思君在心上”,让人意犹未尽小暑天气最为炎热,以花香清供最相宜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茉莉花小巧精致,香味虽不及栀子花馥郁,倒也清新雅致,有“清婉柔淑,风味殊胜”的东方含蓄美在古代,有着大暑前后就是荷花生日这一说法王昌龄所作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大概就是为荷花庆祝生日吧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一凉转觉诗难作,付与梧桐夜雨声方岳在《立秋》中如是写道,大概秋意渐起,梧桐报秋在南京生活久了,也懂得了梧桐的浪漫处暑适逢七夕和中元节,也是一个深情的节气程国林曾有诗:“处暑蛩鸣暗,秋风送晚凉天高云雾淡,田野稻花香稻花香,香得别致、纯朴古代爱情最美好的模式不就是男耕女织,携手品一品这稻花的浪漫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轻盈洁白的芦苇在描绘爱情的诗词里面真是妙不可言,描绘了夜来清凉的白露美。
秋分丹桂飘香,早有广寒宫吴刚伐桂这一传说杨公远又言“秋分时节,桂花飘香,十里可闻”,这样美妙的桂花,大抵不是人间种出来的寒露恰逢重阳,登高望远,采菊东篱下菊花是公认的清冷风格,秋天里的第一风物元稹言:“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菊花可观、可食、可摆,又是花中第一隐士,难怪陶渊明也连连称赞霜降不由让人联想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热烈,这样的美好,大抵是寒冬来临之前最后一抹鲜艳了立冬降临,气温下降,颜色也向灰白过渡银杏把立冬变成了鎏金节气,“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雪开始,天地间寒意四起,风景萧瑟在舒岳祥的诗中,“曲渠荷苇鸣新雨,深院茶梅响落冰初冬除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以外,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惊喜的,倒是海红花及时送来慰藉大雪,四海一片苍茫,岁寒三友问好借用卢梅坡一句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样的天,少了这“三友”,如何精神呢?冬至,腊梅如期而至,她的芳香是最为凛冽清幽的,在这样清冷的节气里像一个清冷美人它是插花、清供的不二之选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杨万里笔下的水仙花是这样的:“水仙怯暖爱清寒,两日微暄嬾欲眠料峭晚风人不会,留花且住伴诗仙水仙伴诗仙也是极美好的。
大寒,一候瑞香再接龙,芬芳花树赏新容;二候兰花妙韵融,山川墨士爱心衷;三候山矾仰碧天,柳摇金线舞溪烟文人墨客似乎更喜欢在大寒描绘松竹,比如宋朝诗人曾巩在《元沙院》中写道:“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烟云的“惨淡”以及松竹的“萧骚”,写尽了大寒的萧瑟之景,但是即便如此,诗人还是以松竹自比,在酷寒之下更显豁达乐观不论是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还是二十四节气相应的花,都是传达情感的媒介,有的表达爱情,有的祈福,有的寄托美好愿望二、传统插花中的禅意插花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插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2016年传统插花热潮再一次席卷全国虽然传统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哲学为内涵,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审美原则,但是整体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大众所熟知的插花艺术还是倾向于西方插花艺术和日本插花艺术禅意插花作为传统插花中的小众艺术,了解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滋养了禅意插花艺术中国传统禅意插花除了哲学内涵、传统审美情趣,更多的是对于“禅”意境的营造和渲染。
禅,千人千意,自是不必争论、计较,但纵使“禅”有多少不同的理解,“禅”永远不会离开生活、离开生命禅”更多的是静思冥想的过程,思想之后有所得,所得或是真相,或是感悟,俯首之间皆可得禅,无处不在提到“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家、道家静思冥想的过程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坐禅”“坐忘”,似乎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禅佛、道就是禅的化身其实不然,无论是“坐禅”还是“坐忘”,这都是佛家、道家修禅的一种形式禅本身是没有形式的,“禅,无处不在”“俯首之间皆可得”修禅之人,修的也不是一种形式,修的是心,修的是精神内涵;悟禅之人,悟的也不是模式,悟的是人生,是否称心、是否如意修禅、悟禅不论是精神内涵、顺其自然还是称心如意,这些都离不开生活、心态禅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花,或娇柔、或娇艳、或淡雅、或清丽,在文人的诗赋里散发幽香,在画师的画作里身姿绰约,在山野田间肆意芬芳,在厅堂案几点饰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皆爱花大多数人都有爱花、爱草、爱自然的心,或热爱生活、或热爱生命、或修身养性、或陶冶情操、或在车水马龙中放慢脚步徜徉《诗经》《楚辞》中记载着古人用花来传达心意、用花来装饰自己的艺术行为活动。
我们的先民最初只是把花放在器皿中装饰环境;后来传入了佛前供花,开始了用水养花;再后来在花事活动鼎盛时期,引起了全民插花的热潮,以花怡情、以花祈福,更是以花描绘自然景观;历史发展总是曲折的,战争时期的兵荒马乱使得文人避乱,雅士隐居,花也就变成了宣泄情感的中介,寄托的情感也更为复杂多样这样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在插花者的手中,花是用来表达情感、生活的禅意插花,顾名思义,是禅意与传统插花结合禅意给传统插花艺术营造了一层深远的意境,而传统插花给禅意提供了传达介质禅意插花的宗旨是抱朴守真、空灵玄妙,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传统插花艺术的主要方面抱朴守真体现在花材、技法方面:花材取之自然、不拘一格,山花野草都可以使用技法要遵循自然之道,顺应花材在自然中的生长方式,真实且自然启迪人们,人生同样要真实自然、保持本心,不要被物质世界的胡乱修饰,迷失了自我空灵玄妙体现在意境方面:禅意插花的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生命感悟寄托在插花作品中,把對禅的体悟糅合到插花作品中,不直接点透其中的奥义玄机,观赏者自行体会,营造的意境自然而深远,这一点正是禅意插花的玄妙之处禅意插花的特征是崇尚自然、源于自然、表现自然一般人看花,看的是花的外形、味道、颜色,所以一般人插花多会表现作品的形态和色彩。
带着禅意赏花的人看到的远不止这些,他们看到的是花有什么样的品性,在自然中如何生长,其生长习性造就了其品格等,所以禅意插花多表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禅意插花的色彩也比较有识别性自古圣人贤士都主张素雅的色彩,这样淡泊高雅的颜色深受禅师的喜爱禅意插花自然、清雅,只有浓淡适宜的插花才能营造出清雅的深远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成长在自然中不同的人对禅有不同的诠释,但到底是来源于生活的,而生活又是最自然的,所以禅与花,是两者,又是一体禅意插花的人与花是可以达到共情的禅意插花可以表达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也符合中国人敬天拜神的处世哲学高级的禅意插花有造境功能,可以将一个空间的氛围转变为具有禅意意境的空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还有一项艺术是可以与之媲美的——诗歌诗人将自己的体验糅合到诗歌中,就像插花的人将自己对禅的体验糅合到禅意插花中,不直接点明机要,通过文字来造境,暗藏玄机禅意插花的“清”就是清雅、清疏;禅意插花的“简”就是简练、简约;禅意插花的“寂”就是清寂、平和;禅意插花的“和”就是和谐、幽远禅意插花“清”“简”“寂”“和”,这四点无一不体现出东方美学的神韵,诗歌也正是东方美学的典型代表吗?所以说,禅意插花和诗歌是有相同之处的。
三、诗与花的结合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禅意插花艺术作为感观艺术,两者有异曲同工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