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doc
27页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古镇!靖港古镇位于湘江下游西岸,滔滔湘水从镇东汩汩流过,发源于宁乡的沩河蜿蜓至靖港与湘江交汇水路畅通,帆影不绝,昔为天然良港靖港古镇除了得湘江、沩水之利,八百里洞庭南端的大众垸近在咫尺,垸内良田万顷,土质肥沃,河渠纵横,光照充分,水源充沛,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和一大粮仓西接湖垸,金稻银棉凭集散;东依湘沩,风帆云影任驱驰便是诗人对得天独厚的靖港古镇的颂赞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异常深厚靖港外围的团头湖一带,远古便有先人生产生活的踪迹,考古发掘出的团头湖遗址群,有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那是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的真实记录靖港在很早以前又叫芦江,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昔两岸芦花丛生,原名芦江芦江指的是沩水入湘江河段,水流至此,流速减缓,淤积成无数洲滩,适于湿地生长的芦苇在此大量繁殖到得秋天,芦花漫舞,此处成了一片银白世界芦江因芦花而美丽唐朝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即位,为了平息内乱,派大将李靖率军南下平叛,李靖的军队驻扎在了芦江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豪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
芦江更名靖港即源于此靖港古镇曾有过她的繁荣和兴旺清朝年间,随着航运的日趋发达,来往于湘江的船只与日俱增,靖港作为船只出于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港,每天停靠的船数以千计,加之沩水逐渐成为宁乡通江达海的水上要道,停泊靖港的宁乡“乌江子”也多达千条至清末民初,靖港的湘江和沩河中更有大河码头,扇子码头、裕泰码头,临河码头等十余个随之而来的是靖港商业的兴盛,当时靖港镇上有大小粮行,粮栈、米号九十余家,食品加工作坊二十多家,各类店铺一百余家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是应运而生,达70多家靖港的餐饮业是迎头赶上,知名餐馆有月华楼、怡华楼、奇珍阁、玉楼春等10多家,小吃摊担则不计其数,娱乐处则有芦江剧院,临河戏台,宁乡会馆等还有青楼宏泰坊和“暗渡陈仓”的 铺塘、高升福客栈等,可谓吃喝玩乐样样不缺靖港最为繁荣时期,常住人口近2万,流动人口达7000余人长长一条麻石街,几乎家家开行栈,户户是店铺,白天人头攒动,比肩接踵,市声鼎沸,热闹非凡,夜晚酒绿灯红中,唱曲声,叫卖声,猜拳行令声通宵达旦如此繁华热闹的靖港,也就得了个“小汉口”的美誉同时靖港也是与洪江、津市齐名的湖南三大米市和商埠而在这一派繁荣昌盛中,躲在靖港街巷里的紫云宫、杨泗庙、洞庭宫、观音阁、二圣庙等庙宇则是闹中处静,用袅袅梵音和朗朗诵经声吸引来众多香客祈求安康。
且有著名的“芦江八景”如同八颗珍珠镶嵌于古镇,给噪动不安的商业文明添加着斯文和高雅而唐朝大将军李靖驻军靖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江西一仗,《湘江一夜》中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的故事和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驻扎靖港的往事,则增加了靖港古镇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靖港还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近一个世纪以来,靖港有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功勋显著的李和生,有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在湖南一师范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任维刚,有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赞扬过的农运先锋赵湘藻,有被誉为独臂英雄的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有《我的一生》的作者,被誉为“革命母亲”的陶承文化名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现代作家陈子展,侨居马来西亚的著名诗人,教育家任雨农和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王三乐也都是靖港人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带走了千年古镇昔日的繁荣和热闹,带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骄傲,带不走的是依然静卧在湘江边的古镇对往日的记忆和守望朋友们,当我们一起走进靖港古镇后,我们将会在一条长长的麻石街和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院落,古商铺和石板小巷中弥漫着气氛中,聆听到远去了的历史足音,进而感受到千年古镇曾经有过的一切[保存完好的古镇]靖港古镇在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因为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加之远离了核心区域如火如荼的开发以及经济上无工矿企业的支撑,发展自然也就相对滞后。
千年古镇似乎被遗忘在了北去湘江的岸边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因为被冷落被遗忘,靖港古镇才幸运地保存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难以复制的文物其中众多古建筑虽已陈旧却是毫发无损在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前,靖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便达1000余栋,历史上的“8街4巷7码头”也基本保存完好,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如此丰厚的无价之宝,之初却象是一位“养在深闰人不识”的既富且美的大美女加之古镇因远离了都市的噪杂和工业的污染,空气清新洁净并且噪音为零,自然条件和人居质量均为一流在此原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古镇居民,吸的是难得的清新空气,喝的是纯净的“芦花水”,吃的则是无污染的环保食物更有夏日习习江风穿街入巷驱散炎热,而冬天住在传统的木板屋内,得到非空调所能的保温,世外桃园也不过如此![古 庙]杨泗庙与观音寺毗邻,是靖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庙宇庙虽不大可是来头不小古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供奉的是大名鼎鼎的平浪王爷——杨泗将军,因此叫做杨泗庙杨泗将军是洞庭湖区以及湘、资、沅、澧诸河流域行船人的水上保护神从前,每逢年六月初五杨泗将军生日,便会有数以万计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磕头,祈求平浪王爷的护佑,常常把靖港街上挤得水泄不通。
时至今日,虽然陆上交通取代水上交通,也仍有众多香客来祈求杨泗将军保佑出行平安,而且极有灵应关于杨泗将军和杨泗庙有一个传说说是宋代时,洞庭湖出了个救苦救难,深得百姓拥戴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杨幺去世后,洞庭湖区百姓尊他为神并立庙祭祀说来也巧,从那以后,洞庭湖上的民船一遇到狂风恶浪,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身着白袍的人,他把手中的白鹅毛扇轻轻一扇,立时风平浪静而民船复归平稳,杨泗将军由此被百姓奉为平浪王爷此后洞庭湖区等地建起了许多的杨泗庙以求护佑行船的平安其中靖港的杨泗庙规模最大,香火最旺这中间又有一个传说,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两个靖港船夫在湘江上驾船,看见江面上飘浮着一根大木,两个船夫正要板舵绕过,水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位穿白袍的人,船夫心知是平浪王爷,连忙下跪磕头,只听得白袍人说:“这是一根龙骨,你们运回去作修庙之用吧”当时靖港正在修杨泗庙,两位船夫于是遵命把“龙骨”运回靖港作了庙门前的廊柱靖港杨泗庙修成后用了龙骨的支撑,硬是有求必应而声名远扬,无数香客多来祈拜现在看到庙前的是复兴塔,依偎着沩水,建于清雍正年间塔高20米,底宽3.2米,花岗石砌成,五层六面,每层开窗方向各不相同,顶置颇具特色的葫芦宝饰。
复兴塔是古庙和观音寺的配套建筑,也是靖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当我们一览古镇的全景时,只见沿沩河参差错落如一条长龙的古民居群中,复兴塔独立特出,恰到好处地点缀出千年古镇的苍老和美丽[李氏香干]说起靖港香干,长沙地区乃至湖南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湖南经视台、长沙新闻台等都有靖港香干的专题节目,许多报刊也登载过靖港香干的文章明清时期,靖港香干便销往长沙、湘潭、宁乡和洞庭湖区,那些地方都有靖港香干专卖店,并且常常供不应求与此相适应的是,当时靖港有十多家制作香干的手工作坊到得民国年间,又增加到数十家这家李氏香干老店,便是当年有名的李旺顺香干作坊的传人靖港香干无论原材料还是加工制作都十分考究,而且工序繁复,有选豆、磨豆、打浆、打包、压包、下卤锅七道工序首先对黄豆的质量要求就十分挑剔,加工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打浆和压包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靠技术凭经验靖港有句行业俗语:“杀猪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可见要求之高下卤锅时卤水配料的比例则严格保密,只传独生子和媳妇不传女儿便是保密规则之一相传从前靖港有一家香干作坊的老板只有一个独生女,打算招过门女婿来传承技术,可是相了好几个小伙子,都没相中,一气之下,独生女发誓不招婿也不出嫁!无奈之下,老板只得把技术传授给了唯一的女儿,也算是破了一例。
靖港香干细嫩而紧凑,色鲜而香醇,且微咸带甜,上乘的质量非一般豆质品可比可生吃,下酒尤妙,烹调成菜肴熟吃更佳,香干焖回锅肉,香干炒芹菜是靖港的特色菜,味道好极了如今市面上难得买到正宗的靖港香干,李氏香干店的香干都预先被省城几家大酒店订购,而每天也只能制作几百片,大多数人也就只闻靖港香干之名而不知其味这其中当然有它的原因,一是受手工作坊制作数量的限制,二是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靖港香干的优质要依赖唯靖港才有的“芦花水”说起这芦花水,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沩河上游的密印寺有一位道行高超的灵佑禅师,他有一个师傅传授的紫金钵盂,他用来饮茶吃饭,虽从未洗过,却是干干净净当时寺院内有个叫法海的小和尚,见灵佑师傅从不洗钵,觉得不太卫生,于是有一天偷偷地拿着那紫金钵盂去沩河洗,不料刚伸进河中,那紫金钵盂便象是装了风帆,顺着风往下游漂了去灵佑师傅得知后立即变了脸色,紫金钵盂可是密印寺传了几十代的无价之宝,它已经聚集了上千年的日精月华不过灵佑禅师立即就归于平和,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一种缘,奈何不得的不过,受自责驱使的法海和尚还是顺水追寻紫金钵盂去了一直追到两岸生长着大片芦苇的芦江靖港,忽然,那只沉沉浮浮的紫金钵盂沉了下去,就再也没浮上来。
神奇是的,从那以后沩河下游靖港河段的水面上便时时出现一片芦花一样的白泡,白泡过后则水清如镜,即便浑浊的山洪从上游泄来,只要出现芦花般的白泡,即刻便澄澈无比靖港人还发现,自从有了芦花水,不但水有了甜味,煮出来的饭,炒出来的菜也比先前爽口了许多,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只要用芦花水一洗就会白净,而用芦花水做出来的香干、米豆腐、谷酒和甜酒也大非往日可比,特别地好吃朋友们,不管芦花水的传说是否属实,但靖港水质之优异却是事实,2004年,省城的环保专家曾来化验靖港的井水,发现其清纯和矿物质成分含量之高,竟超出了许多大山里流出的天然矿泉水[铁 铺]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见过我们眼前这种铁铺,“八0后”、“九0后”的帅哥美女们见到过的肯定就不多中国古代便有打铁这一行,它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刀耕火种,犁田耙田,挖地锄草要靠铁农具,铁铺为它们提供服务,晋代著名文学家稽康就曾在一棵大树下竖起铁墩,架起风箱,把铁块在炉火中烧得通红,然后夹起来放到铁墩上,用铁锤敲出火星四迸不过,稽康打铁并非开铁铺买钱,而是装傻以避世即便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乡镇,铁铺也是随处可遇,锄头、镰刀、钉耙、菜刀等农具和生活用品,便是铁匠师傅打造出来的。
靖港古镇在清朝年间便有十多家铁铺,这些铁铺除了打造农具满足大众垸农民日常耕作之需,更主要的业务是打制船上所需的五花八门的铁零件当时繁荣的“小汉口”,每天停泊在靖港七八个码头的船只数千艘,各个铁铺自然是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当时一条长街上,铁铺传出的叮当声硬是从早到晚不绝于耳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如同粽麻业、车木业、造船业等因水而兴的靖港传统手工业一样,铁铺也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淡出了古镇的视线镇上这家仅存的铁铺的中人称“铁匠王”的金师傅,虽然前些年他荣获过长沙市轻工局颁发的能手奖,但那也只是代表传统手工业表演性质的鼓励如今对我们这位金师傅来说,打铁也仅是他对当年古镇曾经不绝于耳的叮当声的一种记忆手段和消遣方式吧[布 店]我们知道从前市场上没有服装店,民众所需衣饰都是去布店选择自己喜爱的面料,然后再去裁缝铺请裁缝师傅量体裁衣制作服饰清朝至民国时期,靖港有名的布店有十余家,店中各色布料任君选购柜台上的店员都是本行技术能手,顾客看中布料,报出需扯几丈几尺,店员立即就把那布料摊开在了柜台上,接着用尺快速量出尺丈,接着双手把布料抓住,嘶啦一声,顾客所需布料便从整块布匹上被撕扯下来,毫厘不差然后那店员把算盘珠子叭叭的几拨几拨,价钱便出来了。
此外,店员如果遇到不知自己身材需要多少布料才能缝制合身衣裤的顾客时,便会拿皮尺来帮助量体,然后告知扯多少布料即可其服务态度之好,服务质量之优,完全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