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应被忽视的明末清初瓷器.docx
4页不应被忽视的明末清初瓷器以往我们习惯上将明末清初景德镇出产瓷器看作青花发色灰暗、瓷质粗糙的制品,认为天启朝瓷器与万历的风格接近,顺治的与康熙的相似,而崇祯一朝瓷器面貌介于天启和顺治之间,没有自身的艺术风格,因而忽略了一批青花发色青翠亮丽、质量上乘的民窑瓷的存在实际上,大批风格独特的明末清初精品瓷器经过研究者的鉴别、类比,已获得重新认知下面以湖南常德地区博物馆所藏部分晚明和清早期民窑瓷为例,即可看出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特点明万历青花高士图碗(图1) 澧县博物馆藏高6.7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5.5厘米敞口,圆唇,深弧腹,圈足,底微内凹青花呈色幽蓝,略散晕,钴料溢出线外器外绘高士图,两人相遇作对话状,辅助以山石小草、栏杆等图案碗中心双圈内绘月下独乐图,一高士头戴高冠,席地而坐,上方一轮明月高挂,两侧有类似剑兰的植物衬托图中的月亮和兰草在明后期的山水、人物图中常见,是断代的依据之一碗底圈足内有楷书“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托古款,字体草率不规整该碗画面布局较随意,所绘人物减笔写意,绘画风格豪放夸张,具有晚明瓷器画风格常德地区馆藏的荷塘飞禽图、秋声图、秋菊傲霜图、婴戏图等图案的青花碗都属于晚明时期流行的图案,此碗属明万历民窑产品。
明天启青花荷塘鱼藻图罐(图2) 常德市博物馆藏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6.5厘米圆唇,短颈,鼓腹渐收,圈足足际露胎,两边斜削成尖突状,圈足不甚规整青白色釉青花色泽清淡,青中闪浅灰,填色渲染时青料溢出线外口沿下施两道旋纹上面一道旋纹较宽,而且颜色较深颈部绘回纹一圈,一组连续如意云肩纹装饰在肩部主题纹饰区上下以双旋纹间开,内容是一幅荷塘鱼跃图作者采用了通景式构图,以淡描青花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盛夏荷塘美境,荷花满池塘,鱼跃其中,仿佛还飘溢着荷花的香味,充满诗情画意画风看似草率,其实充分表现了民窑青花质朴生动的笔情墨趣罐胫部绘变形莲瓣纹底部施釉,釉面可见棕眼罐底部双圈线内有图记款,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只生动的小白兔,周围用青花渲染衬托,具有中国写意画的水墨韵味此罐画面布局还可以看出万历时期的繁缛风格,辅助纹饰是明晚期民窑青花常用的装饰,所用钴料是石子青,淡描青花的技法出现于万历晚期,并延续至天启时期器底的图记款在天启时期常见综合分析此类型器物应是万历向天启时期过渡的产品明天启青花五子登科图罐(图3) 桃源县文管所藏高23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2厘米器形敦厚,唇略外撇,短颈,丰肩,鼓腹斜收,圈足。
器物接痕明显,足际有一道整齐的露胎线釉白色闪青,釉面稀薄,口沿涂一道酱褐色釉青花色调浅蓝,发色稳定,分水达两个色阶颈部绘大小相间的蕉叶纹,肩部锦地连续开光,开光内楷书“五子登科”吉祥语,左旋读,书写工整主题纹饰描绘了宋代窦家的五个儿郎金榜提名,随从们高举罗伞,拥护着主人衣锦还乡的风光场面所绘人物线条流畅,长衣宽袍,鼻子硕大人物两旁用山石小草、竹枝、栏杆衬托,人物身后绘有一大片如意云肩纹,云纹与一歇山式建筑紧紧相连画面布局疏简,线条纤细,山石初见皴法,画风草率飘逸,生动传神,一改嘉靖、万历朝瓷器烦琐杂乱的布局清顺治青花五彩仕女图将军罐(图4) 津市市博物馆藏通高38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16厘米盔形器盖,宝珠顶钮,直口,短颈,丰肩,鼓腹斜收,平底略内凹底部粘沙,足底斜修一刀,有细旋坯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灰白色胎釉面白色闪青器盖内顶部分施釉,呈鸭蛋青色,与表面釉色有别口沿有毛口现象釉中零散分布些黑色芝麻点,推测为窑灰或陶士中所含物质通体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为饰器盖以红、绿彩绘折枝花卉,颈部用青花绘洞石,其间点缀红、绿、黄彩折枝花果纹,花果纹下有对称青花楷书“顺”字各一颈下有一圈青花冰裂状锦纹。
主题图案是庭院仕女图,画面以绿彩和红彩为主,黄、墨彩点缀,墨彩多用于勾线用青花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石和衣物的层次感,色彩浓厚处可见“蛤蜊光”闪烁所描绘的仕女漫步于庭院中,形象温婉,发髻高耸,眉似弯月,唇似朱点人物占据器物较大空间,周围以栏杆、兰草山石辅助,侍女图背后用红彩补白,勾画大片云纹此罐色调趋于淡雅,整个画面虚实得当,静动相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由于顺治一朝时间短暂,我们对这一时期瓷器的风格了解不甚透彻,常将该时期的瓷器与崇祯朝瓷器和康熙朝瓷器相混淆,粗的一类归入崇祯,细的一路则纳入康熙此罐也曾一度被认为是康熙时期的作品从画面上洞石的特征来看,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此时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洒的人物故事逐渐代替了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特别是书写在颈部的两个“顺”字款,为我们断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清顺治青花博古图简瓶(图5) 常德市博物馆藏高39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厘米广口微侈,短颈溜肩,直筒长腹,平底微内凹釉色白中闪青,口沿施一道酱黄色釉青花使用浙料,色调蓝中泛紫,渲染浓淡相宜,同一片叶面上可见深浅不同的渐变颜色颈部绘洞石、兰草、石榴瓶的主题纹饰是博古纹图案,在一矮几上放着插满花卉的敞口瓶,长方形盒上摆满石榴,一件立耳三足爵杯摆在边上。
博古图背面则绘芭蕉、太湖石画面构图简单,借形写意,寄托雅趣博古图取材于北宋《宣和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此类题材在明末清初较为流行,呼应了当时文人画家的绘画时尚和上流社会的博古雅玩之风筒瓶又叫象腿瓶,是明万历时期开始出现的器型,顺治时起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图6) 津市市博物馆藏高47.8厘米,口径20.4厘米,底径29.5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浅圈足,器形敦厚釉面呈青白色,釉质光润,口沿暴釉近足底釉面有土沁斑,器底部有旋坯痕,泛火石红斑罐颈部绘一圈大小相间的莲瓣纹,其下绘山字纹一周,肩部饰一圈如意云肩纹器身以缠枝莲为主题纹饰,胫部由连续莲瓣纹组成边饰青花采用浙料,发色鲜艳青翠,有静穆感绘画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构图严谨,画风朴实莲纹留有白边,花形壮阔,满布器身,图案装饰效果强,符合康熙早期瓷器图案的特征这件器物出土于寺庙墓塔中在花木中,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最为密切,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莲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从东晋开始装饰在陶瓷上至清朝盛行不衰以上介绍的几件明末清初瓷器的口沿上都有毛口现象在崇祯至康熙朝早期,这一现象较普遍,这一时期许多器物口沿涂有一层酱黄釉,可能就是为了解决烧制时口沿的釉容易脱落的问题。
清康熙米色地五彩刀马人物瓶(图7) 临澧县博物馆藏 高86.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27厘米喇叭口,长颈,溜肩,圆腹,假圈足釉表闪现含蓄、深沉的自然光泽,釉胎结合缜密器形硕大,但不失规整通体以米色地釉上五彩为饰该瓶色彩富丽,光泽柔和,利用色彩变化表现出事物的阴阳向背,与明代五彩讲究大红大绿、无阴阳向背之分的风格有显著区别,并且利用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画面展示了一幅两军作战、人马奔腾的战争场面,作者以娴熟的绘画技艺把22个不同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瓶口沿和足部各饰绿色缠枝花一周,布局主次分明,上下呼应,气势磅礴此瓶是一件康熙五彩人物题材的代表作康熙中期瓷器上开始流行的“刀马人”图案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等刀马人物画法受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的画风影响很大,同时也和康熙皇帝倡导尚文习武,不忘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清康熙蓝釉青花牧牛图笔筒(图8) 津市市博物馆藏高12.3厘米,口径10厘米平口直身,玉璧形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密集细旋坯痕,底心一圈有釉,上书“成化年制”楷书款,器底施釉处可见缩釉现象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器内壁为白釉,器表施蓝釉釉下绘青花牧牛图,图中一牧童头戴斗笠,右手扬鞭,左手奋力前伸,牵牛徐行,四周点缀山石兰草、柳树、青苔、括号云纹。
早期多见的“U”字形草皮被翻转成波浪状,空白处落有图章构图采用了卷轴画的形式,展开就如一幅完整的中国山水人物画卷整个画面布局疏朗,田园生活气息浓郁,富有高雅清旷的情趣用笔纤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符合康熙晚期的风格瓷制笔筒在明万历以前极少见,明末清初才开始流行康熙青花瓷的款识多种多样,且伪托款较多,该笔筒“成化年制”款即伪托款,常见的还有仿嘉靖款和宣德款从以上常德地区馆藏明末清初瓷器可看出,它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器形敦厚,胎体分粗细二路,琢器有明显接痕有的器物足际墙外有一道宽而整齐的露胎线,器足斜削呈尖突状底微内凹,露胎处有旋坯痕碗常见跳刀痕,碗、罐底部常现缩釉点二是青花料应是石子青和浙料并用,发色有的青灰,有的青蓝早期多使用石子青料,色彩淡雅,后期多见浙料,发色青翠艳丽绘在器物上部的第一道旋纹往往比其他部位的旋纹颜色深五彩器摆脱了大红大绿色彩对比强烈的现象,色彩趋向于淡雅此时期也出现了黑彩,多用于线条的勾勒和人物头部的彩绘为了解决烧制时暴釉的问题,口沿常施一道黄褐色釉三是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为主,大多笔意豪放,无所拘束纹饰既有明代传统遗风,又呈现出清初的新颖格局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不成熟。
绘画上除了传统的吉祥图案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画麒麟、芭蕉、博古图等是这一时期常用的素材辅助图案则以洞石、芭蕉、括号云、“U”字形草皮、小太阳纹为特色责编 耕 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