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表演《她来听我的演唱会》.doc
5页歌表演《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有感开篇老实说,张学友的歌我真是一首也没听过,要不是这次的从歌到演的经历,恐怕我对四大天王的了解还停留在常识阶段第一次听《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不是很喜欢,觉得旋律平平,也没有听出音乐体现出的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但听的多了,也开始演了,渐渐的才发现其中的玄妙,虽然它的歌词只是在平凡的简述,但是平凡的歌词带上平平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领悟,就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感觉,一次次的演,一次次的看别人演,都能给我对这首歌新的理解,现在回头看去,发现即便我们自己每一次都有更深的感悟,但和老师的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于是大呼还需闭关修炼剧情构成整个剧是以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为核心的,老师排演的《演唱会》以女主角的“等”为核心,从“等”字切入,开始对其 17 岁、25 岁、33 岁、40 岁、70 岁这些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人物刻画,使观众对人物的观察与表现从“外”转向“内” ,这样,就很好地把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戏剧舞台上而我们只是停留在理解歌词的表层阶段,只是对歌词内容进行演绎,并没有深入到歌词深处,虽然身在剧场,但并没有对剧场的条件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只能说是我们对剧场的一次初步实践。
戏剧性舞台呈现的戏剧性源于“观”与“演”的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距离感所带来的公开性与突显性这段距离可以让演员找到剧中的“自我” ,加重了戏剧被观看的分量,并把舞台隔离开来,作为另一世界;我们在排演时,注意到了距离感,但是离观众过于疏远,没有达到一种很好的互动,演员的表情,动作,都仅仅局限在舞台中心的小范围当中,十分缺乏“戏剧”感;而老师在排演过程当中,很合理地运用了剧场的“距离” ,距离的远近给观众带来了时空的转换感,从 17 岁的女孩在远处眺望,到与观众近距离打,再到伤心丢掉门票下场,观众能感觉到时间的运动以及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人物的心理变化被演绎的十分到位第二是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夸张性对舞台表演极为重要,以适应距离造成的公开性与突显性的要求,而我们在表演时,不仅毫无夸张可言,就连生活中的自然随意感都没有表达出来,初次上剧场表演, “拘谨”被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剩下的,就是在脑子里想着接下来我们该是什么动作,完全没有投入到音乐当中老师版的《演唱会》 ,个人觉得符合了现实主义的感觉,动作有所夸张,但也很符合人的主观情感的强度, “夸张”十分有度,并且将生活化的歌词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第三是合乎规律的变形性;演员要把本人变为剧中的角色,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进行这种艺术创造老师版的《演唱会》对演员进行了生活化的变形,按照生活中事物的本来样式进行变形,但仍旧是生活化的形象,尤其是 17 岁和最后老太太的变形,十分精准到位,瞬间就把观众带到了情境当中,使演员顺利地成为了“另一个人” 而我们在排演是,就是“自我”与“别人”混杂不清的状态,没有进行特定的服装设定,没有进行特定的化妆造型,就单个人去演了一把,可以想象,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出效果的情节结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一般来说,戏剧情节的显在部分戏剧性较强,而潜在部分则从生活逻辑上支撑着舞台显现的那些人和事的真实可信性以老师版的《演唱会》为例,整场的显在部分有很多,比如 17 岁的女孩接到分手的惊讶,25 岁的女孩愤怒地丢掉围巾,一个人喝酒等,这些所有的显在部分都有一个潜在部分做支撑,就是女生“等” ,因为在等,所以才有那么多充满戏剧冲突的动作,整个剧才十分出彩;我们的《演唱会》整场没有冲突,也没有潜在部分,是流水帐的记录方式,所以整场就很苍白无力在结构上,老师版《演唱会》一共分为五段,分别为开端、上升、高潮、下落、结局,结构属于铺展型结构,把整个情节一段一段地铺展开来,有头有尾地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具有“叙事性” ;我们的《演唱会》也分为五段,和老师一样的是,我们也是按女主人公年龄分段,但我们缺乏具体的情节,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高潮,基本的框架是对的,但是框架里缺乏应有的东西。
在人物上,我们的《演唱会》采用“翻译”歌词的方法,男主人公,女主人公,小三,孩子,如实照述;而老师则采用了不同年龄段的女主人公由不同的演员扮演,全剧只出现女主人公和男歌手,这样整个故事就整齐很多,也更具有连贯性演员表演演员要模仿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 “人”是表演的工具,演员首先要具备观察和感悟人生的能力,其次要具备情绪记忆和动作想象力,第三要把体验与表现相结合在老师版的《演唱会》中,一遍遍看演员走台,一遍遍体会当演员的不易,由于我们不是专业演员,所以想要领悟其中的玄妙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演员最先学会了模仿,即便感悟人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但是基本的观察与情绪记忆还是做到了,经过一遍遍的重复,演员还是能够找到些感觉;而且老师也用到了程式化的表演,充分把场景和时间结合起来在我们自己的《演唱会》中,无人指导,我们就只能自行摸索,在自行摸索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自己设计表情和动作,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导演导演构思是全部演出计划的核心,也是整个导演工作的基础在剧场,有幸刻画了一把导演,真心觉得导演要懂剧本,会构思,首先,剧本说的什么事情你必须清楚,其次剧本中的场景与情节导演要有构思,这样才会出戏,就是老师说的那句话:“说是行不通的。
”再怎么说还是没有宏观概念,导演要自己构思,自己能演,这样才能把戏往正确的方向上导导演要会选演员哪一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演员,导演要清楚,不能说演17 岁的女生选长相十分老成的演员,这个大方向就错了,在演员不明白导演要什么时,导演要明确给予示范,我们在排戏时就有这个问题,导演只是说该怎么样怎么样的表情,到哪句歌词该怎么走,所以最后演员比较一头雾水戏是排出来的导演构思完成以后,下一步就是排戏,一出戏的排练大体要经过粗排、细排、连排、合成几个阶段,才能逐步把各方面的创造活动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师在排的时候,从演员的一个动作,到演员的一幕,再到一名演员和一名演员的衔接,最后到整出戏的连排,步步到位;而我们自己的排练,可以说是临时抱佛脚,没有经过系统的排练与走场,所以连基本的实践都算不上导演要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在剧场中,树,长凳,栅栏,公用,衣架等,摆放都十分讲究,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三个场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虽然同处一个空间,但很好地划分出了三个场景舞台调度首先要确定演员的行动路线和动作支点,跟布景道具形成合理的空间关系,舞台调度的对象是演员,重点是动作,演员位置的移动,身体的迎合向背,以及动作支点的安排,则是导演舞台调度的主要艺术语汇。
17 岁女生从长凳跑向这一片段,演员的身体向背就和树,和公用亭形成了一个很合理的关系,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的动作不多不少,动作与动作的衔接也很到位;我们在排的时候,对于怎么走场可以说是不甚了解,在不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就围着椅子绕圈圈,这可以牵强的称为“程式化” ,也可以说明我们对舞台,对走场很陌生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艺术的总称音乐、音响、效果等也可以与舞美放在一起,舞美主要起到了解释剧情,揭示心灵,表现创意的作用在排剧时,17 岁时的黄光,25 岁时女生到家的蓝光都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也给整场表演增加了立体感,最后剧终时,四位女生站在最后,老太太在长凳上,整个剧场光线为黄与红为主,这就升华了整体氛围,整个场面光线的色彩、亮度、强度,都与演员的表演十分契合,可以说灯光的运用使整场演出变得更加精彩景物造型主要由布景和道具构成,固定的大背景是布景,可以活动的是道具,景物造型能够把人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如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空间固定的栅栏,固定的长凳,让我们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的约会地点,固定的亭,让我们看到这是“她”接到分手的地点,固定的衣架,让我们看到这是“她”的家,红色的围巾,寄托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惜,满瓶的啤酒,让我们看到了她回家之后的愁苦,但我们自己除了两张门票便没有其它道具了,可见道具的欠缺也会影响整场演出的完美程度。
人物造型,化装能够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和心境,让观众从穿着打扮上看出他是干什么的17 岁的女孩穿一身白裙子,扎马尾,看着就像情窦初开的少女,25 岁的女生看起来就像时髦女郎,33 岁的女人看起来就像有过哀怨的经历,40 岁的女人看起来就十分居家,而老太太化装过后真的让人感觉到有一位老人就在眼前,演员的服装,造型均能够表现那个年龄段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我们在排演时是一个人演下所有年龄段,并且基本没有变化,也没有化装,这就让整个剧少了一丝真实感,给人感觉就是在“演” 剧场观众剧场是一个有机整体,观众和演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观众在“观演”的同时,也在跟演员进行情绪上的互动,演员所表现出的人物的遭遇,人物的心理,都能够传达给观众,使观与演的天平在剧场中形成平衡感悟戏剧艺术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是一门源自生活的艺术,短短的九周,我们对戏剧,对剧场有了一个轮廓上的认识,也有了当导演、当演员的经历,可以说是该新鲜的新鲜了,该过瘾的过瘾了,这之后,我们也发现,只有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才能够写出好的剧本,演员才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态与心理;戏剧作为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人的现实处境,表现着人的精神状态,也就带着超越现实的要求出现在舞台上,展现人们的“寄托” ,于是它超越现实,带着人们的理想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在舞台上集中了社会人生百态,相信我们以后在看戏或演戏的过程中,会渐渐理解“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这句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