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城市生活环境的生态和谐.doc
5页构建城市生活环境的生态和谐Constructing City’s Ecological Harmony for human’s living surroundings杨盛 作者简介:杨盛,女,湖南常德人,中级注册景观设计师,艺术系教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 广州增城 511370)摘要:城市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在我们城市景观的构建中对生态的和谐的重视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和生活质量,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社会人文的生态环境本文从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构建城市景观的生态和谐的办法关键词:城市景观 生态 和谐Abstract: City i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of human’s living. The emphasis on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n constructing the city’s landscape is related to human’s life and death and the quality of living.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not only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ocial and humaniti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ands how to construct city’s landscape with ecological harmony from these two sides.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yYang ShengDepartment of Art, Sontan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Zengcheng, Guangzhou 511370)引言:随着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断的突破着自己的局限,终于人们在对自然的侵略中,看到了“死亡”的影子,这个可怕的影子由人类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所谓“文明”产生,又在科技的助力下扩散;它笼罩着负义的人类,并央及他们当中的善良者和所有无辜的动物。
这就是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危机于是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了最早将生物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的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934-1919将“生态学”(ecology)释义为,关于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随后在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坦思勒(A.G.Tansley)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他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 [1]我们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景观设计的领域,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其一,城市建筑与城市景观作为人类生活的环境,与绘画,雕塑等其他纯粹的艺术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们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时,应该强调人类环境欣赏中的生态因素,将其整体比作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相类似的人类生态系统,而不是比作艺术作品其二,在对城市的生态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借助生态学的方法,以城市环境中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各因素的共生和各因素流转循环的平衡作为其最高标准正文: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类系统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并且由于人类具有的智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力量几乎已经大于所有其他生物的力量的总和。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城市生态的和谐,其一是将人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与外部自然系统的和谐其二是,研究人类系统内部和谐马克思曾将自然分为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我们可以借用一下这个概念一. 作为自在自然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主要讲求对原生态自然的学习,合理开发及保护其目的是将自然引入城市,并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达其目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遵守如下三个原则:1.1 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根据自然条件来进行选址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脉络和自然资源具体说来就是在建设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依其自然特点,决定哪个地方不能开发,哪个地方适宜开发,以及合适的建设类型是什么在建设过程中依山堆石,临水挖池,尽量取用当地材料;配置植物时优先考虑当地特别是野生植物低廉的造价不仅从视觉上更容易与周围的自然景色演奏出和谐的曲调,而且对保护生态是极为有利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原则在建筑风水学上早有体现,另外,柳宗元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逸其人”是节省劳力;“因其地”是依据地形环境而建造;“全其天”就是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
他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依据这一原则进行设计,可以最大的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最少的破坏自然的原始生态 从而最大化的保全建设区域原有的自然物种,并且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更好的衔接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现在有很多设计师正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就是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建造房子,同时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光能等,通过设计达到白天自然采光,冬暖夏凉的舒适等等这样的设计便是对这一原则的很好的尝试1.2 系统性,多样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在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过程中,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系统的把握,从宏观上要把握住一个地区总体的自然特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中观上,则应该注意各自然景观之间的衔接,自然景观与城市的连接,及各城市区域之间的绿化工作,对于这类工作可以利用现成的自然景,也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苏州城沿河的景观道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设置从微观上,则应注意城市绿化的全方位铺展,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建筑立体绿化的实施,阳台绿化,盆栽植物的点缀和呼应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周围,而且与市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多样性是指不论是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尽量进行多样化配置,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应如图一文中所附插图为作者自摄,图一摄于苏州护城河边,图二摄于苏州观前街,图三摄于苏州虎丘。
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因此在绿化中应该将乔木、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1.3 谨慎的对待易受损的地区这里所说的范围包括: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已被工业或城市污染的地区,含有濒危自然资源的地区以及人类为某种需要(观赏或农业等)植物配置较为单一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处理如果不适当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生态破坏因此对这类地区应该予以特别的照顾,从长远的眼光出发,针对其易受损害的具体原因,运用科学的手段,谨慎的对待景园建筑师K.希尔(Kristina Hill)针对德国圣弗特堡地区长期煤矿开采所造成的整体环境酸化问题,在占地18平方英里的主污染区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步行林荫道网络,沿途设置机井开挖水渠,利用机井抽水促使周边地区清洁的地下水向该区域流动,抽出的污水经透明的净水装置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而行人目睹净水过程,通过水渠日清、大地日绿的鲜明变化得以感受环境质量的提高。
她便是通过景观的设计不仅保护了受损地区的生态环境并且对人们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二. 作为人化自然的角度从人化自然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将人类这一群体作为自然子系统中的特定的群落从人类生活圈内部来进行考虑,从人类的心理,文化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出发,探讨城市建设的合理模式,保护人类自身的良好的生存状态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良好的呢?我们可以套用生态学的成果,一个良好的城市应该具有丰富的功能,能够吸纳各阶层的人群,充满生机,城市中的文化,经济,政治,人的健康状况等诸方面都能够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势态由此,我们主要应遵循两个主要的原则:2.1 城市的多样化原则城市的多样化是指城市中不同的商业层次和不同的文化生活相互交织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建筑间杂错落,不同收入、职业、年龄的人们相互往来、和谐共处整个城市生活充满韵律、节奏和乐趣,城市的各种功能在复杂的动态平衡中走向优化城市的生态和纯自然的生态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城市生活的很多需求,只有交叉混杂在一起才能产生优化效应,因此应该如避免纯林一样避免城市功能分割的过于绝对最早的将污染的工业区从城市中分离出来集中治理的做法显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将城市分成大片的纯写字楼区、纯住宅区、纯商业区等,则会带来大量的问题,比如商业区的集中,往往使大型商场和超市等获得竞争的绝对优势,大部分的马路商店被赶尽杀绝,从而,城市的区域特色,人与人交流的城市生活的丰富及步行的乐趣也就随之损失,进而造成某些区域无法解决的交通拥挤和晚间的大片死城甚至犯罪黑点。
现在还有一种将不同收入的人群分隔开来的作法,如高收入人群的高尚住宅小区和别墅区及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经济适应房等,这样的作法也是存有弊端的,如果大范围的施行,将会增加社会的不同阶级的矛盾,甚至不满和犯罪因此,城市的生活环境应该多样化,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绝对的划分只会导致绝绝对的窒息2.2 顺应民意的原则人民大众是城市的主体,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人民的需求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城市才是一个活的,在历史的延续中向前发展的城市只有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老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如果不加考虑和调查的追求井然有序或外表光亮常常会使城市失去了原来的和谐气氛和乡土滋味现在有人意识到了“新”所缺的文化内涵,又弄出了很多仿古街之类,却不知仿的和留的相差千里的又哪止造价!由原地居民所形成的特有的氛围,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与一个城市相感应相交流相碰撞的和谐与生动是很难人造的条件在时间的长河中变换,旧的东西与新的环境必然有不适的地方,尊重历史不等于原地踏步而是在充分了解城市的前提下作出顺应民意的改变比如苏州道路的改造就根据苏州水城的特点,采用了“水陆双棋盘”的格局,既解决了交通和市容的问题又保留了悠悠小河的情致,为市民所喜爱和亲近。
城市是市民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特有的生态圈因此城市的建造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样式其设计成败的依据只能是生活于其中的人,适应人的生活则是好的,否则即便漂亮,即便赢得了外界的赞誉,也难以长久人有不适将会导致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阻滞,比如有些地方由于建设现代化的工程而将原有的居民迁走,其实迁走的不光是居民,还有因较长时间共同聚居而形成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一些地方性的手艺,习俗、也就由于失去依附而逐渐消失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保护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对遗产传承人生活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条件改善结语:其实,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注意生态的和谐如中国的五行说,将自然界中的物质以“金、木、水、火、土”来划分,并指出,区域的五行属性都不一样,想要兴旺发达则必须五行相生后来发展而成的风水学说更是始终贯彻“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传统的环境规划起到了强烈的协调限定作用如果能从传统风水的理论中取其精华,对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要强调本文无法穷尽构建生态和谐当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是举其重点略说一二但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一定要重视城市生活环境的生态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1] 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2] [加]艾伦.卡尔松(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