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宾钢琴音.pdf
30页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探索 213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Scriabin’s Piano Music 吳雅婷* Ya-Ting Wu (收件日期:93 年 10 月 15 日;接受日期:94 年 3 月 21 日) 摘 要 斯克里亞賓是十九世紀末浪漫派音樂家中,對鋼琴音樂貢獻最多的作曲家之一他也是少數一位能搭建傳統調性和非調性橋樑的作曲家斯克里亞賓不斷的在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手法,既保有浪漫時期晚期的寫作,又具有獨特的手法成熟以後的他,逐漸受到不同美學、哲學和神秘理論的影響,這些因素促使他走向宏偉新奇的藝術觀本文將從中歸納、發現斯克里亞賓鋼琴作品中獨特的寫作手法及音樂語言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神秘和絃 *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音樂系助理教授 臺中師院學報 214ABSTRACT Scriabin is one of the composers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piano music the most in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Romantic period. He was also one of the few composer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onventional tonality and atonality. Scriabin continually explored the new means of music expression, in which he both maintained the composing way of the late period of the Romanism but demonstrated his own individuality. As he matured, however, he came increasing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aesthetic, philosophical, and mystical doctrines that impelled him toward an artistic vision of unprecedented grandiosity. This paper will generalize and discover Scriabin’s peculiar composing metho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language in his piano music. Keywords: Scriabin、Mystic Chord。
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探索 215一、 斯克里亞賓的生平 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於 1872 年 1 月 6 日出世於莫斯科,1915 年卒於相同的地點(Macdonald, 1986, p. 51)斯克里亞賓出生於俄國的上流貴族,父親是駐土耳其的外交官,母親本身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她是雷協悌茲基(Theodor Leschetizsky, 1830-1915)在聖彼德堡音樂院(Peterburg Conservatory)的鋼琴學生,不幸的是,在斯克里亞賓兩歲時即過世(Burge, 1990, p. 53)斯克里亞賓自幼即顯露出音樂天賦,五歲就能在鋼琴上即興彈奏出他所聽到的樂曲,八歲開始試寫歌劇,十歲的斯克里亞賓進入莫斯科第二陸軍學校中學習,在軍校就讀時並沒有放棄自己對音樂的愛好,十一歲就在學校舉辦鋼琴獨奏會出身於莫斯科一個帝俄外交官家庭的斯克里亞賓,年幼喪母後在祖母和姑媽的身邊長大,倍受溺愛,這也導致他後來離群索居,形成孤傲感和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斯克里亞賓於 1888 年開始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學習,專攻鋼琴和作曲,鋼琴師事薩佛諾夫(Vasily Safonov, 1852-1918),作曲師從阿連斯基(Anton Arensky, 1861-1906)。
斯克里亞賓於 1892年以鋼琴演奏金質獎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在作曲方面由於斯克里亞賓和阿連斯基意見不和,因此停止學習,最後未獲得作曲畢業的文憑斯克里亞賓於 1898 年至 1903 年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授鋼琴1904 年至 1910 年,斯克里亞賓先後到歐洲各國和美國訪問演出在這一時期斯克里亞賓形成了神秘主義的世界觀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 斯克里亞賓的音樂風格逐年不斷的在改變,他曾自稱是瓦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信徒(Bowers, 1996, Vol. I, p. 226),初期的夜曲、練習曲有蕭邦(Federic Chopin, 1810-1849)的影子,早年的斯克里亞賓十分崇拜蕭邦,精讀蕭邦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鑽研哲理,拜讀尼采(Friedrich Nietsche, 1844-1900)的作品,又與象徵主義的美學產生頗密切的關係,之後,又進一步接觸神祕主義的思想,使他的音樂開始產生了發酵作用學者修士羅爾(Boris de Schloezer)曾說“斯克里亞賓是第一位將神秘宗教思想,轉變成為有系統的理論的人,他並以此理論成為音樂創作上的基礎(1987, p. 198)"。
到了晚年,荀白克((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的音列主義也帶給了他不少的衝擊和迴響他更進一步打破一切傳統的藩籬,將他創作的神祕音樂推到最高潮,蟄居在個人詭貫的音樂世界中斯克里亞賓曾花下 12 年的時間去構思一部宗教《神秘劇(Mysterium)》 ,這是一部綜合藝術大作,在他死前 1915 年還在創作它本作品將音樂、戲劇、舞蹈、美術、詩歌綜合,甚至用當時發明的七色鍵盤配合音樂,把色彩投射在天幕上,產生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藝術效果,到達最後的狂喜與恍惚意境(Final Ecstasy),但是並沒有完成它(Samson, 1993, p. 207)在這部作品中,世界的圖像充滿了神秘和深刻的涵義,人們藉由神秘的體驗能夠提昇其人性而與宇宙自然合而為一另外,斯克里亞賓希望能消除舞台和觀眾之間的界限,在這部神秘劇中沒有觀眾,所有人都是參加者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斯克里亞賓晚期的作品已經超過抒情的範圍,而到達純概念的領域 1914 年春,斯克里亞賓訪問倫敦,由於體內供血紊亂導致他的嘴唇腫脹,之後病情逐漸惡化,最後引發敗血症,斯克里亞賓在痛苦中死於 1915 年 4 月 27 日,年僅 43 歲 (Macdonald, 1986, p. 57)。
臺中師院學報 216二、斯克里亞賓不同時期的鋼琴作品 斯克里亞賓的鋼琴作品幾乎在演奏技巧上都十分困難,學習者要彈好他的作品需要手的極良好伸展和敏銳的踏瓣配合速度迅捷、大跳的旋律、節奏與節拍組織的不規則、大量的震音及豐富的音色變化,都對演奏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其鋼琴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下面三個不同時期: (一) 第一時期:1886-1903 (作品編號 Op. 1-Op. 29) 重要的鋼琴作品: 1. 十首馬祖卡舞曲(Ten Mazukas),Op. 3 2. 第一號 f 小調鋼琴奏鳴曲,Op. 6 3. 十二首練習曲(Twelve Etudes),Op. 8 4. 二十四首前奏曲(Twenty-Four Preludes),Op. 11 5. 六首前奏曲(Six Preludes),Op. 13 6. 五首前奏曲(Five Preludes),Op. 16 7. 第二號升 g 小調鋼琴奏鳴曲,Op. 19 8. 升 f 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Op. 20 9. 第三號升 f 小調鋼琴奏鳴曲,Op. 23 10. 兩首前奏曲(Two Preludes),Op. 27 11. b 小調幻想曲(Fantasy in b Minor),Op. 28 (二) 第二時期:1903-1909 (作品編號 Op. 30-Op. 57) 重要的鋼琴作品: 1. 第四號鋼琴奏鳴曲,Op. 30 2. 悲之詩(Tragic Poem),Op. 34 3. 撒旦之詩(Satanic Poem) ,Op. 36 4. 八首練習曲(Eight Etudes),Op. 42 5. 詼諧曲(Scherzo),Op. 46 6. 第五號鋼琴奏鳴曲,Op. 53 (三) 第三時期:1909-1915(作品編號 Op. 58-Op. 74) 重要的鋼琴作品: 1. 夜之詩(Poem-Nocturne),Op. 61 2. 第六號鋼琴奏鳴曲,Op. 62 3. 兩首音詩(Two Poems),Op. 63 4. 第七號鋼琴奏鳴曲,Op. 64 5. 三首練習曲(Three Etudes),Op. 65 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探索 2176.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Op. 66 7. 兩首前奏曲(Two Preludes),Op. 67 8.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Op. 68 9. 兩首音詩(Two Poems),Op. 69 10. 第十號鋼琴奏鳴曲,Op. 70 11. 兩首詩(Two Poems),Op. 71 12. 奔向火焰(Toward the Flame),Op. 72 13. 兩首舞曲(Two Dances),Op. 73 14. 五首前奏曲(Five Preludes),Op. 74 斯克里亞賓在鋼琴作品的創作上,算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共寫下一百九十九首鋼琴獨奏的作品。
第一首作品《f 小調華爾滋(Waltz in f minor, Op. 1)》 ,創作於 1885 年,當時斯克里亞賓才只有十五歲,最後的《五首前奏曲,Op. 74》 ,寫於 1914 年,完成於 1915 年,剛好在他死前完成(Baker, 1986, p. 145)斯克里亞賓的第一時期作品以較絢爛的鋼琴理念作底子,以蕭邦風貌的浪漫風格為起步,甚至沿用了蕭邦所喜愛使用的形式:序曲、練習曲、即興曲、馬祖卡等學者麥當勞(Hugh Macdonald)曾提到“蕭邦的音樂可說是斯克里亞賓的聖經,蕭邦式的節奏、標題、音型和裝飾句都經常在斯克里亞賓的音樂中聽到 (1978, p. 12) "學者顧德威爾(Bettsylynn Dunn Goldwire) 指出“本時期的作品常用三和絃,和聲語法多建築在 I 和 IV 級的基礎上,音樂大多接近主要調性 (1984, p. 88) "林公欽教授也指出(1997, p. 76) “斯克里亞賓初期的鋼琴作品裡,充滿著熱情、激動、浪漫,他偏用下屬和聲和變格和聲的進行,使音樂產生一種新的色彩風格" 斯克里亞賓前三首鋼琴奏鳴曲由多樂章所組成,音樂形象鮮明,雖不時加上作曲家抽象神秘的提示,但仍給人有著切實的生活感受。
他的第二和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常出現升高 IV 級音和降低 VI 級音的第二主題,充份顯現出後期浪漫主義的作法學者雷諾(Richard Anthony Leonard)指出“斯克里亞二十五歲以前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純粹透明的美,這代表著他對鋼琴音響的直覺(Kim, 1997, p. 67) "第一時期的鋼琴作品以《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Op. 11》為代表,它與蕭邦前奏曲的調性安排相同,用五度循環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寫成本組作品可以先從第三、九、十、十四及十七這幾首先開始作練習,其餘的作品則比較困難在這一時期斯克里亞賓的創作未形成個人的風格,在前奏曲中我們可以看出蕭邦對他的影響,從和聲語言、旋律風格、調性佈局中都可以看到蕭邦的手法和德布西的痕跡 學者貝克(James Baker)認為(1986, p. 145) “自 1903 年至 1910 年 , 這段時期為斯克里亞賓創作的過渡時期(Transitional Period) "學者顧德威爾在他的論文《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和聲的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