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doc
4页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全文,读准字音3、掌握第一段重要的文言知识点4、掌握第一段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1、 掌握第一段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 掌握第一段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1、掌握第一段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解题“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作家作品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20卷,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二、 深入学习1、读准字音中( ) 輮( ) 舆( ) 有( ) 槁暴( ) 砺( ) 参省( ) 臾( ) 跂( ) 楫( ) 生( ) 蛟(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跪( ) 蟮( ) 螯( ) 2、掌握第一段的重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 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 之: 于:蓝: 而: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 之 : 而: 于:(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中: 绳: 輮: 以为: 其: 曲: 规: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 有: 槁: 暴: 挺: 者: 之: 然:(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故: 受绳: 则: 金: 就: 砺: 利:(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 而: 日: 参: 省: 乎: 知: 明: 行: 过:3、翻译下列句子(如果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第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学习主张?5、第一段提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迁移运用1、总结第一段出现的文言现象2、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 而寒于水 (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