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加减法估算教学计划.pdf
5页1 数学加减法估算教学计划 数学加减法估算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加、减法的估算”是学生在学过 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 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 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县城,有的孩子是农村来的,但也在县城生活,对教材中的情境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个别学生一位数的加、减都算不对,而且算得速度极慢,思维习惯不规范,学习方法不有效,习惯养成也不好,这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2 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原来的教学楼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 还有其他班的数学老师也来到了这里, 请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向他们问声好学生问好) 师:刚才和老师们打招呼时,觉得来了有多少位老师呀? 生:我猜有 20 人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数的? 生:我蒙的 师:那你蒙的.有点多了 【想不到学生要用“蒙”这个字来表达,我及时抓住这个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到猜数也要有根据,不能乱猜、瞎蒙 】 生:有 15 人 师:为什么猜这个数? 【接着上面的环节, 加深学生的认识, 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 】 生:我大概看了一下,觉得像这个数 3 师:眼力还不错!就差一点,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 生:有 16 人 师:恩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老师刚才说 15 猜的少了一点点嘛, 所以我就想, 或许是 16 师:你很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帮助你分析!祝贺你,你说对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给老师们介绍一下,我们二(6)班有多少人呢? 生:43 人 师:还能怎么说呢? 师:给大家一个词语,你用它来说吗(板书:“大约”,引导学生齐读两次)43 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 1:43 人大约是 40 人 生 2:43 人大约是 50 人 生 3:43 人大约是 45 人 生:16 人大约是 20 人 师:为什么要说成 20 呢? 生:因为 16 接近 20 这个整十数 师:今天这个教室里大约有多少人? 生:电教室大约有 60 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们学生大约是 40 人,老师们大约是 20 人,合起来不就是4 60 人嘛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2、探究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 100 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课件出示主题图板书:100 元) 师:妈妈要买 28 元的热水瓶,43 元的烧水壶,24 元的水杯 学生再次复述题意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请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 100 元钱够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小伙伴们说一说学生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说说 生 1:我是这样想的:热水瓶 28 元,就是大约 30 元,烧水壶 43元看成大约是 40 元,水杯 24 元大约是 20 元,30+40+20=90,所以100 元钱够了 师:他的这个方法好吗大家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 2:28+43+24=95,100 元肯定够 师:你这是直接口算出了准确答案,计算能力真高! 5 生 2:我就是这个方法,我是从 100 元中减去 28 元等于 72 元,72 元减去 43 元等于 29 元,29 元减去 24 元等于 5 元,所以带 100 元够了 师:你们用的是连减的方法还有吗? 师:和小伙伴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先加后减的念头,予以启发) 师:通过商量,和小伙伴想到新方法了吗? 生 3:先算热水瓶、烧水壶一共要花掉大约 70 元,还剩 30 元,水杯卖 24 元,钱是够的 生 4:也能先算烧水壶和水杯大约要用 60 元,剩下的 40 元买热水瓶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