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师道哲学思想研究.pdf
176页天师道哲学思想研究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郑信平指导教师:李刚教授长期以来,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儒释道要给以同样的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将日渐衰微但只要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征服疾病、死亡、自然灾害等,道教的符篆斋醮、禳灾祛病术及炼养术等等就对一部分人具有吸引力故此,科学地去认识、发掘符篆派道教——天师道所包含的积极文化内涵就很重要了每一种成熟的宗教,都有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思) 、宗教的感情和体验1 ( 情) 、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为)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体) 四方面构成,而思和情是为和体的前提和基础故此,我们今天要对天师道有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必须从它的哲学思想处八手,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天师道所蕴涵的博大内容论文的绪言在阐明了选题缘由之后,接着对所研究探讨的“天师道”进行了界定,然后指出现今天师道哲学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第一章首先对天师道的产生来源进行了分析,指出天师道产生的主要来源有:思想源头是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信仰源头是神仙信仰;法术源头是自然崇拜、鬼神观念和原始巫术;组织源头是先秦墨家和佛教的组织形式。
接着全面详细地考证了张鲁之后直至北宋真宗之时八百余年间张氏一系天师道的传承情况,指出了天师道在龙虎山传播一说的逐渐确立过程,并分析了天师道的产生、淹没、复苏、发展、兴盛直至衰落的历史,阐明了正一道、五斗米道和天师道的相互关系问题论文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太平经》的传承情况及其与早期天师道的关系,从历史文献以及早期天师道所行宗教实践和《太平经》思想的一致处,指出早期天师道所传的《太平洞极之经》就是《太平经》接着分析了《太平经》的哲学思想有:将自然元气论改造成为由神人控制的元气化生论;提出法天面行的神学思想及承负说;通过神化道和辩证法来阐述其神灵观;创建神仙系统和提出长生之理论与方法;提出开启后世道教探讨内在自我的心、性思想论文第三章首先分析了《老子想尔注》是元代之后才不见于《道藏》的,它是由张陵首倡,最后才由张鲁总其成的接着分析了它的宗教思想有:推崇、神化道家之道为道教最高神:提出早期道教善恶成仙论;通过曲解篡改《老了》文意和文字来阐述长生理论并提出致长生的方法最后分析了《想尔注》与《太平经》思想的共同处有:一致认为道是万物之本原;都以天人感应的方式论述社会的太平之治;都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提出善恶报应说;都宣扬长生思想且认为守一是致长生的重要方法;都认为五藏可比附五行且只有它们的和谐才能身安长生。
《想尔注》对《太平经》思想发展方面的有:把道和老子神化为道教的尊神——太上老君;正式提出了道教之名:反对成仙有命定的骨录说,提出了学以致仙以及奉道守诫以致仙:提出非荣宠富贵、抑君畏天而致治的思想论文第四章分析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盼哲学思想,撸出他的哲学思想有:“心者万法之宗”;“道不远,在身中”;认为心、道同一;提出恬淡无欲的心性修养论;提出按自然乏道修炼的内丹思想通过分析张继先的哲学思想可以知道,自他开始,天师道逐渐转为向内( 心) 寻求以求心神的宁静为目标,肉体的长生不老转向精神上的长生不老迈进论文第五章分析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飙成的哲学思想,指出他的哲学思想有:融摄理学理和气思想的论道;融汇佛教思想的论心和论虚无:融合儒家伦理和道教虚无自然思想的养生理论:摄心修性的内炼思想张嗣成的融摄儒释道三家之学,又以道教思想为本位的天师道哲学思想对后世天师道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论文第六章分析了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哲学思想,指出他的哲学思想有:“太虚为体”;“唯道集虚”;“虚能生气”:“心为太极”;“知道者观乎心”;“人性无不善”:“能尽其心,则尽性致命”;“天人一致之工”:养神炼气并重的炼养学说;三教融合思想。
张宇初一方面承传老庄,继承道教之传统,另一方面又吸纳儒家思想,发展了肇始于盖子的性善论,他是天师道哲学思想的集大I 量成者论文第七章分析了清朝雍正皇帝之时天师道的高道娄近垣的哲学思想,指出他的哲学思想有:提出心、道为虚空;提出无心于物;提出了融佛教明心见性与道家( 教) 心斋坐忘于一体的内炼思想娄近垣思想中佛禅昧深重,是天师道哲学思想在清代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突出代表论文第八章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指出宋明时期,三教融合之势比魏晋南北朝隋唐之时大有过之,各家各派都盛倡三教同源一致,此时的天师道哲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有:佛学味道浓重,理学痕迹明显,全真修炼突出并具体分析了天师道哲学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借鉴上是:既借用佛教的概念范畴来阐述道教的思想,又吸摄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建立和完善天师道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佛教自南北朝以来逐渐完善起来的心性之说大加吸纳天师道哲学思想对儒学( 尤其是宋明理学) 思想的借鉴上是:吸摄儒学的道德修养论,吸收宋明理学的以心为本体的思想,借用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这些概念范畴的含义来阐述道教哲学思想天师道哲学思想对全真道思想的吸摄方面有:吸摄全真道性命双修的心性修养理论,吸收全真道外儒内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借鉴全真道的修行和积功兼顾的在尘世中修炼的观点。
本论文在每一章对天师道哲学思想的分析研究过程中,还具体分析了天师道哲学思想的吸摄禅宗哲理、融汇佛教善恶报应和生死轮回和回归老庄趋势的心斋坐忘等方面最后,论文结束语部分对全论文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指出天师道早期的把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宗教神学化、融儒家善恶思想入道、隋唐以后融祥和心于道、宋明以后的吸摄理学思想入道、融汇全真道的修炼理论于一炉,这些都丰富、发展了中国的道教哲学理论,更为天师道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作了教义教理上的准备,也表明天师道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和道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之,天师道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从思想史角度来说是一种进步的过程最后,老庄开启的侧重对自然物理的宇宙本体关心的哲学思想,被早期天师道徒有意识地引往神圣本体论方向发展,并在隋唐以降通过天师道领袖及其它道教徒汲取儒家复性、佛教明心、禅宗无心等等思想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对生命现象及其本体重视的哲学思想关键词:天师道哲学思想道心性I l lAS t u d y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e o r yO i lt h eC e l e s t i a lS e c tS p e c i a l t y :R e l i 西o l I sS t u d i e sP h D .C a n d i d a t e :Z h a n gX i n p i n g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G a n gF o rt h el o n gt i m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D a o i s m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t h el i f es t y l eo ft h er a c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C h i n e s e , a n d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c u l t u r a lm i n d s e t .T o d a y ,w er e s e a 觉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D a o i s m 。
s a m e l y .W i mt h es o c i e t yp r o g r e s s e s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r e l i g i o nw i l lb ed e e l i n e & B u ta sl o n ga Sm o d e r ns c i e n o ec a n ’tc o n q u e rt h ed i s e a s e .d e a t h , n a t a l a ld i s a s t e re t cc o m p l e t e l y , p r a y i n g f o r ' G b d ,f a s ta n do f f e r i n g s ,d i s p e l i n gt h ed i s e a s ea n dd i s a s t e r , k e e p i n gl o n g e v i t ye r eo fR e l i g i o u sD a o i s mw o u l dh a v et h ea t t r a c t i o nt oap a r to fp e r s o n s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i t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r e s e a r c ha n dd i s c o v e rt h ep o s i t i v e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C e l e s t i a l S e c t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E a c ho ft h em a t u r er e l i g 幻璐h a st h ei d e a ( t h i n k i n g ) ,t h ea f f e c t i o n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 f e e l i n g ) ,t h eb e h a v i o r ( a c t )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s y s t e mo ft h er e l i g i o n( b o d y ) ,a n dt h i n k i n ga n df e e l i n ga l et h ep r e m i s ea n df o u n d a t i o no f a c ta n db o d y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 W em u s tc o n l m e r l e Of r o m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e o r yo ft h eC e l e s t i a lS e c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i ti n t e g r a l h y .H e n c ew ec a ng r a s pi t sa b u n d a n tc o n t e n t .A f t e ri n t r o d u e e i n gt h er e a s o n so fs e l e c t i n gt h et o p i ci nt h ep r e f a c e ,a n dd e f m i n gt h eC e & s t i a lS e c tt h a tw a si n q u i r i e di n t o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so u t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r e s e a l e ho nt h eC e l e s t i a lS e c tt o d a y .a n dt h ec r e a t i v e n e s so f t h i st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