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儒俊:一位把教育理想化为实践的教育局长.docx
12页陈儒俊一位把教育理想化为实践的教育局长 文 王厥轩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当时上海20个区县中,闵行区教育局局长陈儒俊有思想、有作为、有影响力他探寻区域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敢为人先,大胆改革q他以自信、智慧与耐心,在找寻适应闵行的教育之路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在他的任上,闵行区成为全国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区七个先进区之一在阂行或上海的教育史上,陈儒俊的名字是要镌刻上的陈儒俊经历简单:1968年他从安徽师大分配到阂行,在闵行中学一待就是20年,当了10年物理教师,当了10年校长(前5年为副校长)1988年至2003年做了16年的区教育局局长近40年人生风雨,陈儒俊以“做人求真,做事求实”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此熏陶、感染了闵行广大教师、校长为叙述清楚,我把陈儒俊分为两个时期作些介绍第一时期:10年教师、10年校长“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放牛娃出身的陈儒俊是穿着布鞋走进闵行中学的身居大都市,他不忘自.己的身世:他家同胞三兄弟,他排行老三大哥为了家庭,劳作一生,过早谢世;童养媳出身的大嫂为了小弟,甘愿承受人世间的一切辛劳,只要小弟能填饱肚子二哥含辛茹苦,从微薄的工资中抽出部分接济小弟。
苦难的青少年时代,熔铸了陈儒俊的坚毅与刚强,也培育了他的一颗感恩之心,他对所有事都认真负责,对一切人都讲仁厚与善良从1968年至1978年,陈儒俊在闵行中学做物理教师这一时期,“四人帮”还很猖狂,“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大多数学生变成“逍遥派”,想到学校去,就去逛一下,不想去,待在家里也可以教师也是如此,你要想“混”,这是最好“混”的时期反过来,你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就困难了1976年7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号召人民群众“把过去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广大教师群情激奋,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交给学生陈儒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教师的讲几个小故事故事一:“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做到陈儒俊说:“那个时候,学生读书不多,劳动很多挖防空洞,学工学农,我整天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我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也一定做到陈儒俊接着说:“那时学生不愿读书,我揪着他们补课,有时补课补到晚上九十点钟我很清楚,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些学生正当青春年华,他们还不懂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我不愿意让他们以一个愚昧人的身份走向社会故事二:“别人不肯做的事我去做陈儒俊说:“大约1974年,我接了一个全校最差的班级当班主任。
我一家一家去家访,对每个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经过半年时间,我把全校最‘油条’的班级变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1977年10月,传出消息,这一届学生可参加高考我夜以继日,为学生上课、补课我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布:孩子的学业成绩,我负责;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由你们家长负责;孩子的身体,也由你们家长负责讲到这里,陈儒俊脸上绽放笑容,欣慰地说:“我与这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一待就是四年,既是班主任,又是‘大家长’,与学生和许多家长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第一年高考,许多学生考进大学一直到今天,每每逢年过节,许多学生还带着爱人和孩子来看望我这是当教师的幸福故事三:我在阅读《陈儒俊教育文集》的几十万字资料中,看到了王建定(当年陈儒俊的学生,现为莘庄中学校长)写的一篇文章,催人泪下王建定当年中考物理失误,他苦恼、焦虑,一度对物理失去兴趣陈儒俊以真情帮助王建定面对生活中无法‘规避的挫折与困难,找寻实现人生理想的力量作为三尺讲台的强者,陈儒俊又指导王建定学习物理的方法1982年,王建定参加全市高考,获全校第一名,总分列全市千名之内王建定把这一切归功于陈儒俊他用饱含真情的笔触写道:“陈老师的学识功底与诲人不倦的精神,加之大气的风范和洞穿学科规律的素养,使我学得既扎实又灵活。
陈儒俊在闵行中学当校长10年,他怎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学;怎样着力建设一支为人师表的教职员工队伍,做教师、学生的贴心人;怎样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理想与成才教育;怎样改革“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很多也讲三个小故事故事一:上任伊始贴出一张通告1978年陈儒俊36岁,当上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那个年代,这个年龄当上副校长的还很少见上任伊始,陈儒俊贴出一张通告:“本人在物理实验室上公开课,欢迎全校教师参加陈儒俊对我说:“你要当个领导,就要取得领导的发言权我今天把自己作为靶子,上公开课,就是想获得非权力的影响力我说:“你这个点子好校长素质的提高是在课堂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你当了10年校长,是否上了10年课?”陈儒俊说:“我当了10年校长,上课上了10年我上午教学,下午干行政我又问:“你作业怎么批改?”陈儒俊笑了,说:“我作业批改一般是在中午,也是10年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一直坚持面批这样做了之后,我教的学生不用再补课故事二:坚持课改,严格按教育规律办学陈儒俊当上校长后,清醒地意识到:校长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他经常与教师探讨:我们应当着眼于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来塑造人才。
早在1978年,陈儒俊就提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后来,陈儒俊对我说:“怎样使学生个个成才?只有搞课改课改怎么搞?只能按教育规律办学我问:“当时你抓了哪几条?”陈儒俊略微想了想,说:“我抓了这么几条:一抓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效益;二抓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切磋教学;三抓中层领导,要求他们深入教研组和备课组蹲点,建立随堂听课制度,深入了解各学科、各年级、各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与特色;四抓全校教师教学科研制度,对那些深入钻研教材、精选例题、博采众长、不加班加点、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典型,我加以表扬;五抓教学课程表,我要求每位教师按教学计划办事,不能擅自加课,也不准挤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六抓‘第二课堂’,那个时候,闵行中学已经开设了数论、英语会话、古文、日语、电子技术等几十门选修课,还成立了航模、舞蹈、摄影、绘画、天文、田径等2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在那个年代,‘第二课堂’开得这么红火的学校不多顿了顿,他提高了声音:“我那时抓课改,就是认准了那几条教育规律老老实实做,绝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只要你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就一定能水到渠成故事三:两位校长的对话。
有一次,陈儒俊与时任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南洋模范中学校长朱家泽开会时坐在了一起朱家泽知道闵行中学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些优秀的学生比南模中学的学生还厉害,就问陈儒俊:“你有什么秘密武器?”陈儒俊笑了,说:“从整体上说,阂行中学的生源肯定比不上南模,从整体上超过南模是不可能的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些‘漏网之鱼’到了闵行中学我在这些学生身上下工夫,在个别上我想办法超过南模,这点我完全有信心说完,两位校长畅怀大笑第二时期:有思想、有作为的教育局长“让我们的校长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里!”陈儒俊1988年2月29日担任闵行区教育局局长,2003年5月3日离任,整整做了16年区教育局局长16年的人生岁月,所经历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可以想见我在此记录的,是陈儒俊在阂行或在上海值得大书特书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抓校长培训陈儒俊很清醒:要做成一件事,关键靠人闵行教育的发展,成也校长,败也校长让我们的校长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里!”这是陈儒俊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从1996年开始,陈儒俊每年抽出2~3周,组织全区校长进行封闭式培训,每次培训人数约60~70人,培训地点放在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校长住宿在兴隆迎宾馆(现和记饭店)。
陈儒俊规定:只有私事能请假,公事一律不准请假办这个班,陈儒俊采用了三种方式一种是“兵教兵”陈儒俊每学期下基层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他就请一些成功校长现身说法比如,请被评为“区人民公仆”的仇忠海讲怎样开展凝聚力工程;请闵行小学党支部书记赵妙娟讲怎样爱学生、爱教师;请启音学校沈巧珠校长讲怎样一心搞科研、为残疾孩子服务树立了一批榜样,也给校长们带来了一股清风一种是“官教兵”每次培训,陈儒俊是“大班主任”,要对一些学校的经验给予总结;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要讲清思路与方向;对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要提出新的框架结构他每年都要作精彩报告,比如《怎样做一个好校长》《学校管理中要处理好十个关系》《构建主体发展型学生管理新模式》等现阂行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徐国梁对我说:“陈儒俊每次报告都精心准备,激情演讲听他的报告,胸中会升腾起对理想、信念和未来不倦的追求,思想上会受到强烈震撼还有一种是请专家陈儒俊请来了华东师大教授陈玉琨、丁钢、应俊峰、郑金洲等;请来了市教委搞规划的专家;还请来了市教科院、市教研室一批研究人员陈儒俊的指导思想很明确:要让闵行的校长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里校长做的是未来的事业,研究的是将来。
唯有如此,他们才懂得今天如何施教,今天如何管理学校此外,陈儒俊还要求校长们抓紧时间多看书、多交流他自己也每天晚上与校长们促膝谈心,聊人生、聊理想、聊未来徐国梁告诉我:“这种封闭式培训很有实效,给人很多启迪陈儒俊培训校长的另一种形式,是带领校长走出去他们先后去过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也到过国外考察陈儒俊的观点是:校长境界的提高、思想的升华,最主要是让他们视野打开,在与同行的交流、碰撞中超越自我第二件事:抓教育科研陈儒俊抓教育科研,真是倾注满腔热情、满腔心血他的想法很清楚:提高全区办学水平,必由之路是开展教育科研在他的任上,专门成立了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并在全区开展“引导教师走幸福之路——唯有搞科研”活动那一时期,闵行区所有学校都开展科研,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课题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办学质量,在全区蔚然成风我曾作过统计.:那一时期市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闵行一个区约占获奖数的1/6左右讲两个小故事故事一:闵行八中的市级课题“适应教育”这项课题曾在1995年前后刮起过一股“旋风”,引起社会极大的轰动《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报》《上海教学研究》《中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闵行报》等都曾以不同形式作过报道与介绍。
这项市级课题的专家团队是强大的:原市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陆有铨教授担任顾问,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李洪曾,副所长顾志跃、胡兴宏,普及指导室主任陈泽庚,担任专家组成员这项课题制定了“放飞”计划,也就是把只有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置于社会的大课堂中,让他们远离父母与师长的呵护,实际也让他们处于离散的、多变的非规范状态,依靠小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来待人处事,应付变化学生在社会中亲身感受上海的巨变;在苏州尝到当“房客”的滋味;在南京雨花台下举行了离队仪式和入团宣誓,度过了14岁生日……当全国一片“减负”声时,他们没有感到学习上的“重负”;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发展是全面的,全区中学生体质检测,他们的得分遥遥领先;他们参加全国第七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第二名这项研究,让学生在“多维空间”中接受“活的教育”,取得成功故事二:闵行开展“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与对策研究”我与陈儒俊相识、相知,并成为知心朋友,就是源于这个课题该课题研究历经5年,我是1997年9月参与进来的陈儒俊把区教育局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全区的一些主要学校的校长都请出来了;我也把市教科院普教所的主要研究人员都请出来了在课题最后起草报告的1997年下半年,我和普教所一些研究人员在兴隆迎宾馆住了约三个月时间。
这项课题获1998年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课题的一些结论性判断,迄今为止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举例为证——●区域性整体推进的闵行模式,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比如,“素质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过程”;要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做好“转观工程”(转变教育理念);从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