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院校混合宿舍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研究.docx
12页医学院校混合宿舍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研究 陈陆璐 李妙遐 邓杰华 覃潘宁[摘 要] 为探讨医学院校混合宿舍大学生班级归屬感、社会支持及人际关系的情况,采用《班级归属感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对120名混合宿舍学生和111名单一宿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单一宿舍和混合宿舍在班级归属感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青少年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生在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水平、人际关系方面皆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应更加关注混合宿舍,尤其是男生混合宿舍,在社会支持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Key] 混合宿舍;单一宿舍;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人际关系[]B844.1[文献标志码]A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的场所,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组织功能[1]26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存在两种住宿模式:单一宿舍和混合宿舍单一宿舍”即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的方式,大部分宿舍内入住的学生都来自同一个班级[2] 混合宿舍”指舍员是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已有研究[1]26 显示,混合宿舍的成员易引发矛盾冲突,沟通交流出现隔阂,与班级的交流甚少,成为班级的隐形人。
由此可见,混合宿舍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班级归属感影响不容忽视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3] 班级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被班级成员接受和认为有价值与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感情[4] 现有研究对混合宿舍学生班级归属感、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社会支持最早被定义为个体从其社交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社会性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和工作中的问题[5] 因此,本研究对混合宿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混合宿舍住宿模式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一、 对象与方法(一) 对象在某省属重点医科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五年级分层抽样随机挑选40个宿舍,其中每个年级8个宿舍, 单一宿舍和混合宿舍各4个(女单一宿舍2个、男单一宿舍2个、女混合宿舍2个、男混合宿舍2个)本研究中单一宿舍指该宿舍成员全为同班同学,混合宿舍指宿舍成员分别来自2个及以上不同班级以每个宿舍6人计算共240人现场共发放240份问卷,收回231份有效问卷(96.3%);其中男生115份(49.8%),女生116份(50.2%);混合宿舍120份(51.9%),单一宿舍111份(48.1%);大一54份(23.4%),大二44份(19.0%),大三46份(19.9%), 大四39份(16.9%),大五48份(20.8%)。
二) 工具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民族、是否(曾)任班干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曾)兼职、是否党员、家庭类型、年级、宿舍类型等十一项2.班级归属感问卷(PSSM)采用中国香港学者Cheung和Hui2003年翻译并修订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6] ,该量表共18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法各分量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17、0.820、0.6733.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叶悦妹和戴晓阳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7] ,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法该量表的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高,3个维度在大学生中样本中一致性分别为0.845、0.814、0.8744.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采用申武丹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中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8] ,共18个题目,5大维度,包括“校友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生活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其他人际关系”量尺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
得分越高表示人际关系越和谐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3~0.922 之间,项目间有良好一致性,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三)统计处理使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用SPSS20.0对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研究结果(一)不同年级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在班级归属感上的比较(二) 不同年级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比较(三) 不同年级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比较(四) 不同性别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在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上的比较三、讨论(一) 不同年级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班级归属感的现状及其差异分析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年级混合宿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明显弱于单一宿舍学生,而在其他年级则未出现相同情况根据对部分大一年级学生的调查采访资料,大一的班级都处于建立初期,大部分大一新生也都处于从熟悉的家乡环境到陌生的大学环境的过渡期,不管是单一宿舍还是混合宿舍的学生,他们的班级归属感都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此外,学校为大一新生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优质的服务。
例如,为大一新生配备班级导师、导航学长或学姐,定期召开见面会,线下与同学互动,积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指导,使新生尽快能够融入大学生活中,故住宿模式对大一新生的班级归属感没有太大的影响经过大一阶段的交流与接触,大二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这时个体的班级归属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但由于班级活动、信息传递、物资发放等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混合宿舍的学生常因不在班级宿舍的范围而被班集体忽略,进而对班集体产生疏离感,故混合宿舍的学生班级归属感较单一宿舍的学生弱到了大三以上的年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成熟过程[9]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已不像低年级时幼稚,这种改变使得高年级同学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关注而是自己主动寻求存在感,故是否住混合宿舍对班级归属感基本无影响二)不同年级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宿舍类型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住单一宿舍的大一、大二学生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高于住混合宿舍的大一、大二学生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是从老师、同学和父母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张秀军[10] 等人的研究结果,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量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由此可知个体孤独感越强烈,其社会支持量越低据调查了解,大学的班主任多倾向于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而学生的父母亦不在身边,不能及时的提供他们所需的社会支持,故大学生所获取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同学作为一所专业型大学,调研高校的绝大多数宿舍安排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住宿模式,即单一宿舍而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重要场所, 每个学生都以宿舍为基点, 建立起上下左右前后延伸的立体的生活坐标体系[11] 这就使得混合宿舍学生从入学起就要远离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能够从班级同学上获得的社会支持到了大三以上的年级,同学们的成熟度有提升,发展定位、生涯规划开始分化,逐渐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各项活动,或者开展探索,同时学业压力也不断增大,这些变化使他们有更强的独立处事思维和能力,学会主动从外界获取社会支持,故宿舍类型对于社会支持的获得已没有显著影响三) 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的人际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其发展及好坏主要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故不同类型的宿舍对人际关系没有太大影响。
四) 不同性别的单一宿舍与混合宿舍学生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差异分析另外,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本调查发现,大学生班级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黄慧华(2014)[12] 的研究结果比较符合由走访调查可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男女比例大约为1︰1.3,且班级里担任班委的人数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呈现一种女多男少的趋势此外,据田瑞琪[13] 的研究可知,男生和女生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女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观察事物更加仔细,情感更加丰富且更需要感受到来自班级的关怀和温暖,对学校的依恋明显高于男生故女生的班级归属感水平明显高于男生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女生的社会支持量明显大于男生,这与崔晨(2015)[14] 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性别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女生相对男生而言属于弱势群体,她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因此社会为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此外,由于女生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更愿意向外界求助,获得外界支持的机会也更大;相反,男生在遇到困难是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其社会支持量。
由此可见,女生较男生更易获得社会支持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男生的人际关系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与朱舒翼(2017)[15] 的研究结果相同由走访调查发现,男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待在宿舍睡懒觉或者打游戏,不似女生喜欢相约逛街、聚会等活动;而且女生在班级、社团等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心思细腻、观察力强,更易与他人产生共鸣,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具有优势故女生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男生四、建议针对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社会支持及人际关系调查中单一宿舍水平高于混合宿舍、女生水平高于男生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学校、社会给予混合宿舍和男生宿舍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校园由调查结果可知混合宿舍模式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班级归属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学校在安排宿舍时应优先考虑以班级为单位,从根源上减少混合宿舍的出现倘若无法避免混合宿舍,也應该尽量使同班同学宿舍相邻近,方便交流员和班主任可以定期走访所带班级的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要多关注混合宿舍和男生宿舍的情况学生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予混合宿舍同学更多的关注,在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班级活动时应妥善考虑混合宿舍同学的处境,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融入班集体。
鼓励混合宿舍和单一宿舍,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和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友谊和支持除此之外,也鼓励他们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样有利于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家人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支持;社会层面如媒体应该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Reference][1]姚瑶.混合宿舍现状调研——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卓越班”为例[J].教育界,2015(12):26-29.[2]张兰.单一和混合宿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和宿舍人际关系比较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3] 王福飞.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J]. 中国冶金教育,2011,(1):61-62[4] Freeman T M Anderman L H & Jensen J M. Sense o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