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西洋服装史课后答案.doc
11页中国服装史复习整理 1. 贯口衫:用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2. 司服:专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的官员 3. 内司服:专管王后在仪式上穿着的官员 4. 冕服:包括冕冠,玄衣纁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玄衣熏裳(玄:黑;纁:绛红)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 5. 十二章纹饰:(上绘下绣,上下各六章)绣日月星辰,取其临照;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雌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绘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6. 蔽膝: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为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冕服中称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其它服装上成韦bi 7. 百家争鸣导致列国服饰异俗: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奢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荀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8.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续任钩边”,不开叉,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再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及地,一时男女贵贱文武皆穿 9. 先秦服装意义重大,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十二章纹),色彩有所象征(玄衣熏裳)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10.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11. 秦汉时期冠有:冕冠(平天冠)、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高祖冠或刘氏冠”)、武冠、法冠(獬豸冠)、梁冠(进贤冠)等 12. 秦汉冠的诸多样式: 冕冠:“平天冠”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多为宦官、侍者用 武冠:为武将用 法冠:獬豸冠(神羊),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用 13.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渍,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而武冠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巾帻 14. 帻:既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15. 袿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 16. 襦群: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群,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17.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运用五行相生的说法建立了五德始终说,并将其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汉灭秦,以土德胜水德,于是黄色成为高级服色 18.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袍有祛,而衫宽大敞袖,有单、夹二式,喜用白)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19. 帔:始于晋代,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式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与领前,自然垂下 20. 魏晋南北长时期,北方民族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和裲裆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对襟或左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显露粗矿剽悍之气 缚裤: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一当背,其一当胸,形式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外。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袄、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21. 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以以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下另加巾子,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领或过肩,后渐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活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右弹性,谓之硬脚 22.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群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23. 半臂与披帛: 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披帛: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 24. 女着男装,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25. 襕衫: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一般用白色细布,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26. 宋朝官员朝服样式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
27. 两宋时期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大都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式,素称百工百衣 28. 宋代妇女服装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衩者,穿着舒适合体典雅大方 背心:无袖,即裲裆,直领对襟区别: 半臂加袖长可成背子;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裲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29. 明代官服上海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饰 31. 比甲:本为蒙古服式,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袄以外后传至中原,汉族女子也多穿用,明代中叶着比甲成风,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襟至胸口,比后代马甲又长,一般齐裙 32. 水田衣:明代女装典型服饰,即各色布拼接而成,是民间女子手中的艺术佳品,至今仍可见,即“百家衣” 33. 清代“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34.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 35. 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这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 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 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 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36. 行褂:衣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称“马褂” 马甲: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分:琵琶襟;大襟;一字襟 领衣:因清服一般无领,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纽扣系上 披领:多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式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 首服:有暖帽(8月)与凉帽(3月)暖帽:圆形,有一向上反折的檐边,多为皮质,颜色以黑色为多,顶部缀以红色帽帏,顶端是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一般有红、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金、素金、素银等,下有约三寸长的翎管,用以插翎枝,即孔雀的羽毛,有单、双、三眼之分,“眼”即孔雀尾巴羽毛上的纹样,三眼最为尊贵。
凉帽:大帽子形如圆锥,无檐,以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用白、湖蓝或黄色罗为表,红纱绸为里石青片金织成边缘帽表也缀以红色帽帏,顶珠花翎形同暖帽 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材料为之,共计108颗,每间隔27颗有一颗大珠,共分四段,象征一年四季,旁随小珠三串,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每串小珠有30颗,象征一个月有30天,男子两串小珠在左,命妇则在右 37. 云肩:当时普遍配用装饰,形式如意,披在肩上可作为礼服,清初家父女在行礼或新婚时作为装饰,至光绪末年,由于江南妇女低髻垂肩,恐油污衣服,为广大妇女所应用 38. 镶滚彩绣:清代女子衣服装饰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 39. 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式花盆者为“花盆底”,形式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盖天足,一说为增高体形,实际上是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斜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40.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式样原为九钮,胖裥袋。
后根据《周易》、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于涵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查)而确立的前襟五个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立的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在西装基本式样上参入中国传统意识西洋服装史复习籽料 1. 关于人类穿衣动机有哪几种学说? 保护说,羞耻说,护符说,装饰说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 a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从造型本质上看,可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无垂褶和有垂褶b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这两种现象交错而成的,作为单纯造型的补充,古埃及用尽各种装饰手段c要衣料是亚麻织物,所有阶层的衣服都是亚麻织物做的 3. 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 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 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 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 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区别见(P93) 6. 以托加为例,说明古罗马服装的社会功能 1、 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