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
44页第一章.矿井概况柴里煤矿隶属于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滕南煤田北部的一座国有大型矿井,位于滕州市西岗镇境内,矿区铁路、水路、 公路交通十分方便矿区地形平坦,东以高庙断层为界与郭庄煤矿相邻,西以田岗断层为界与蔡园煤矿相邻;南以袁堂断层为界与崔庄矿相邻;北以 3872530纬线为界与曹庄煤矿相邻南北长8.7km ,东西平均宽约3. 4 km,面积 29. 50km2o一、矿井开拓布局柴里煤矿的开拓方式为:立井、暗斜井,多水平盘区上下山开拓 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T 10m)二水平(-490m)一水平分两翼:东翼分为:0、1、3、5、7采区西翼分为:2、4、6采区二水平又称南翼分为:230、231、232、233、234、235、236、9(袁堂)采区 采煤方法为:倾斜、走向长壁全部冒落法;现有采掘活动的采区有:二水平有232、236、239采区共有采煤工 作面3个,掘进迎头6个地理位置柴里煤矿位于滕南煤田北部,滕州市西岗镇境内,京沪铁路西侧,东距滕州22公里,西距昭阳湖、京杭大运河4公里,邻近有滕州、 南沙河、官桥、枣庄西火车站、柴官铁路专用线与京沪线路,在官桥 站接轨,全长19.44公里,公路北通济宁市,东达滕州、枣庄,南至 微山、薛城,西跨微山湖至江苏沛县、徐州,东距京福高速路13公里, 距104国道11公里,京杭运河除枯水期外,均能通航,水陆交通十分 方便。
2、 地形地貌井田内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呈东北高、西北低,坡度平 缓地面标高35.3一43.73,工业广场及井口标口为+41.7米,本区地 表水系为南四湖运河水系,即城河(荆河)、郭河、运河、南四湖3、 主要河流城河位于井田北6公里处,由东北经滕州市区流入昭阳湖,全长 141公里,流域面积590平方公里,洪水期最大流量2230m7s,旱季 干涸郭河位于井田北3公里处,为城河支流,河床宽80_170m,雨季 流量大,洪水一过即干涸老运河位于井田南、常年有水,部分地段於积,不能通航,南四 湖即: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位于井田西南约4公里, 常年有水井田内无河流、有几条东西向小洪沟,用于汛期排洪,汛期外均 干涸,几处采后地表塌陷积水盆地,水深7一8米,随季节升降该矿井井田于1957年开始由华东煤炭地质勘探局123勘探队勘 探,1960年6月提出精查报告,由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设计,1960年 9月15日由山东省煤炭基建局第八建井工程处破土动工,定为厚含水 冲积层下开采试验井,于1964年10月12日建成移交,成为开发滕南 煤田第一对矿井1964年12月一 1968年3月试采结束。
1968年7月 开始第一次扩建,设计能力75万吨/年,于1972年12月完成1976 年4月第二次改扩建设计能力150万吨/年,1984年7月移交生产, 1980年矿井核定能力为110万吨1987年第三次改扩建,设计能力 240万吨,因上海集资不到位,三扩设计能力定为210万吨1991年 矿井核定能力为170万吨,1997年核定能力为210万吨(不含袁堂)4、 井田地质特征① 、井田地质构造井田为一断裂发育,宽缓褶皱区属倾伏向斜构造,岩层倾角平缓, 一般为0一23度井田四周东西南三面为断层切割,构成地堑,内部宽 缓背向斜和断裂皱曲发育,形态多变不完整,极个别钻孔有岩浆侵 入,近几年又发现井田范围内有多个岩溶陷落柱,直径约80~150米, 按复杂程度和岩浆活动,原地质条件分类为II类,但由于陷落柱发育 较原类型复杂一)井田内次级褶皱成多个相向排列,以轴向一般为北东、北 北东、不对称背、向斜构造,使井田多处部位呈皱曲状态,主要有: 小屯背斜、柴里向斜、半阁向斜、西岗背斜二)井田内断层构造,因受四周大断层和褶皱影响,断裂构造 发育,落差大于20米的大断层为25条名称落差(m)倾角(度)倾向 (度)长度(m)程楼断层320-21070-75192-1803500袁堂断层124-15465-701701660徐庄断层40-12060-63280-2853650二龙岗断层20-70702751900F-1断层0-3050-700-31950F-2断层0-4560-70175-1902550W60-4060-70南88-2断层20-4070北3500i-ll断层3066310580i-32逆断层0-4030-403121400西岗逆断层0-8512-402474500小屯断层0-4030-40北西2700程楼断层0-3065-70182650一水平0-2060287-320310033-13断层 二水平C1-3 断层F5断层0-3856-701301000F四-6断层20-3070290-3301250161断层0-4470256750126断层0-35753001850两河叉断层30751402900田岗断层180-40060-709712050高庙断层80-120702855425苏庄断层0-3050-65西1500B52断层0-4060-70东2100朱梅集断层60-10070东3000(三) 导水通道主要有断层,陷落煤柱,采后上覆岩层形成的导 水裂隙带,冒落带和封闭不良的钻孔。
1) 断层:田岗断层,高庙断层和袁堂断层为界边大断层,程楼 断层和西岗逆断层为徐庄断层井田内大断层其中田岗断层上盘使煤 系地层与奥灰对接徐庄断层使小槽煤与奥灰对接,导水性较强,在 开采小槽煤时预计还会有小的导水断层2) 陷落柱:我矿四采区已揭露5个较大的陷落柱,袁堂揭露一 个陷落柱,因开采煤层三煤距含水层较远,尚未出现导水现象,预计 开采煤层距含水层较近时,特别在开采十七煤时距十灰,奥灰,间距 小,突水威胁较大,务必高度重视3) 裂隙还与冒落带:一水平在第四系含水层下采煤,由于Q下 含水组富水性弱,可塑性强,局部地段采至防水岩柱12米即风化带中 采煤尚未发生溃水事故,二水平三煤埋藏深,岩层硬度大,脆性大, 裂高高达156米,冒高50-60米,因此开采小槽煤时,还有沿两带突 水可能4)钻孔:二水平砾岩距开采煤层200米左右,目前发现封闭不 良的钻孔89孔,经实践证明,泥浆封闭钻孔对生产威胁较小,经上级 有关部门同意不再实號启封② 煤层柴里井田经过近38年的开采,地质构造及煤层得到了重新认识 该井田属华北型石炭二迭纪煤系地层,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 煤系下伏厚层奥陶系石灰岩,上覆第四系及侏罗系厚含水冲积层,为 冲积洪积相沉积,冲积层厚度为63~110米。
井田内共含煤十八层,总 厚16. 45米,其中可采五层(3上、3下、12下、16层、17层),平均总 厚12.95米,煤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0一23度一) 、三层煤是井田主采煤层,结构复杂,平均总厚9. 45米, 由于有中歼又分为3上和3下,其中:3上:5. 56米,3下:4. 06米, 在一水平五号采区出现夹歼变厚带,使3上煤层又分叉成上下分层, 上歼在五采区最多为19. 45米,在北部两河岔3上下合一,分布不均, 即以西岗逆断层为界,北全作3下煤处理二水平中歼向南变厚,在 小屯背斜袁堂一带中秆最厚为35.3米,三上局部沉缺,三层煤顶板 一般为中砂岩,局部有伪顶泥岩或砂泥岩,中歼岩性为泥岩或沙泥岩, 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泥岩二) 、12下煤层,位于太原组地层中部厚度0 1. 60米,平均厚 0.69米,极不稳定,局部可采,结构较复杂,与3层煤间距95_105 米,平均97. 5米,距三灰50米左右,顶板为泥岩,底板为8层灰岩三) 16煤层属较稳定煤层,厚0.25一1.91米,平均厚0.94米, 结构简单,距12下煤层,间距60-65米,顶板为十下层石灰岩,底板 为泥岩极不(四)、17层煤层0. 95米,平均厚0. 77米,结构简单,稳定,局部可采,距16层煤间距8一15米,顶板为11层灰岩,但不稳 定,底板为泥岩。
③ 煤质本井田内可采层煤质均属低灰、低磷、低硫至高硫、低熔一高熔灰分、中一高发热量II变质阶段气一气肥煤根据矿井采样及钻孔煤芯样, 各煤层主要指标的变化规律较明显,现分述如下:(一)、自上而下逐渐减低,水份含量(M2d) 1.59一2・28%3煤 取样测得全水份(Mt)令量3・2一6・3%,稠 5.46%洗精煤的水份(M2d)一般变化在2%左右二)、灰分:原煤灰分:三煤为12. 87一 14.98%12下、16、17层煤为19. 88%, 9.2%. 14.59%经1・4比重液精煤灰分平均变化三煤为5・96一4.92%, 12 下、16、17 煤为 6. 88%. 2. 34%. 14.59%三) 、挥发份各煤层精煤挥发份(Vd2f )平均在39. 9一44%其中3煤为39. 9% 在太原组12下、16、17层煤呈逐渐增大的规律这是煤的变质程度和 成煤环境的不同,镜质组含量差异所致四) 、发热量山西组3煤发热量平均为7677卡/克太原组12下煤发热量平均为7227卡/克太原组16煤发热量平均为7551卡/克太原组17煤发热量平均为7111卡/克各煤层发热量随挥发份的增加而增大,随灰份的增加而减少。
五)、硫分3上、3下煤层全硫含量很少超过1.5%平均原煤硫的含量小于1% 12下、16、17煤含硫较高六)、磷份本区各煤层磷的含量均不高,为0. oooro. 0428%,平均都在0. 01% 左右精煤含量比原煤低④ .水文地质柴里矿地处鲁西南冲积平原,昭阳湖畔,东距黄海约200公里,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58毫米,最大1245毫米,最小300毫 米,雨量集中厂8月份,6、9月份次之井田内地势平坦,由东北向西南缓倾斜,井田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汛期流量较大,汛期过后,流量较小,冬、春、夏初干涸,井田 内有数条排水沟,郭河和排水沟的水皆向西注入昭阳湖采后地面形成积水盆地该矿属水体下采煤,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上、下含水组,侏罗系砾岩,二迭系三煤顶板砂岩及三煤,石炭系薄层灰岩,奥陶系灰岩一)、第四系厚65~100. 48米,一般在70-80米,分为上下两部分,简称Q±Q下Q上地层厚13. 36~48. 12米,平均30. 1米,含水砂层一般4层, 约占Q上地层34%,由于粗砂组成单位涌水量3.506公升/秒,渗透系 数16. 75米/日,富水性强,隔水层五层,由砂质粘土粘土组成,细 密,可塑性好,隔水性强。
含水层与隔水层呈交互沉积地下水以水平 运动为主,受大气降雨补给,井下开采影响不明显Q下地层厚18. 15~71.45m米,平均41. 80米,含水层一般四层, 层薄,主要有亚砂土组成,局部为中粗砂,底部为粘性土充填的砾石 层单位涌水量0.184公升/秒,渗透系数1・66米/日,富水性弱,隔 水层主要为砂质粘土,重中亚粘土,致密,隔水性较强,含水层与隔 水层亦呈交互沉积,大气降雨补给不明显,受采动影响底部砾石层易 疏干二) 、侏罗系砾岩(包括红色砾岩)厚0~264, 5米,平均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