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四 文本17.doc
6页文本17 西地平线上——震撼人心的落日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诳语(kuánɡ) 垭口(yā) 颤抖(zhàn) 罗布泊(pō)B.混沌(dùn) 蓦地(mò) 炫目(xuán) 物什(shí)C.模糊(mó) 瘴气(zhànɡ) 安谧(mì) 罗布淖尔(nào)D.喷薄(bó) 攫取(jué) 惊骇(hài) 酝酿(liànɡ)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一趟 弧状 振撼 恍若梦境B.苍茫 恣意 雾霭 乌烟瘴气C.戈壁 鬼蜮 焦燥 热泪盈眶D.胭脂 魁悟 辉皇 诉诸笔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今,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在迅速________,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畅通的大道,一处处精心规划、设计建设的花园式社区②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______③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________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④8月23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艘远离地球的美国宇航局太空飞船首次观测到太阳风暴________地球的景象。
A.消逝 惊呆 渺茫 淹没B.消失 惊骇 苍茫 吞没C.消逝 惊讶 苍茫 淹没D.消失 惊骇 渺茫 吞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不相信考试,但既然身在这个制度中,就得跟着规则玩这就是生活,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喜欢与否,而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B.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C.在这次“扫黄打非”的行动中,我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大量黄色影碟和赌具赌资D.央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的那段时间里总是失眠,夙兴夜寐,非常痛苦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B.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C.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二、一法一练——体会散文用语的深邃哲理意蕴方法点拨本文的写景融入了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既有对西部雄浑、辽阔、苍凉、旷远的展示,又有对生命存在的凝重的反思,有一种更为沉重的历史情怀,一种巨大的悲怆感。
那荒凉的戈壁、血红的落日,让作者深深地感到面对世间大美时生命的庄严和尊严这些都有赖于文本中那简约质朴、雄浑苍劲、富有深邃哲理意蕴的语言如面对罗布泊的落日作者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品读散文用语的深邃哲理意蕴,要注意作者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注意作者是事中见理,还是景中悟理,还是拟人寓理,还是对比明理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走进罗布泊高建群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
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 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2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 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在大约2 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
李陵率3 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 7.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中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答: 三、走近高考(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拨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C~70°C你尽可以想像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像,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波的困倦和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8.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 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答: 10.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答: 11.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C 2.D 3.B 4.A 5.D 6. ①作者用语简约不事雕琢,如文中在叙述罗布泊的历史时的语言十分简洁,依据材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②善于引经据典,每一个故事的叙述都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③苍劲有力,富有哲思,作者不单纯来描写雄浑、苍凉的自然之景,而且还要由此引发哲理思考7. 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