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3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3.pdf
8页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学习视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1.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课前预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困境: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遭到质疑,其统治地位不断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________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时期,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________运动,当时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 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________,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__” ,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__” 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______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 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学说 (1)理气论:理比________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2)修养论: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教育日积月累,强调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 ,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主要著述: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集为________,并为之注解,使之成为理 学的经典 2.历史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 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________” ,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 常处直接体悟理, “发明本心”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 ,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强调“________” 3.历史地位: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________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 一、2.(1)韩愈 (2)儒学复兴 二、1.(2)宇宙规律 (4)天理 仁 2.天理 三、1.(1)气 (2)本体论 (3)三纲五常 (4)《四书》 四、1.心即理也 2.知行合一 3.儒家信仰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 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
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汉武帝时期 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A、B 不符合题 意;C、D 都符合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但 D 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条件 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 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 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 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 D.此举皆在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 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 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A、C 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 错误 知识点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 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 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
故 D 正确A 项说法错误;B 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 项不能体现“新” 4.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 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两宋理学 D.道家学说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把天理和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故 C 正确 知识点三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 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 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 D.物质财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 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 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 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故 A 错误,C 正确 6.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该材料中的观点 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 答案:B 解析: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的根源据此本题选 B 项,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 “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 答案:C 解析: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道德 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而题干海 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知识点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8.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 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 须辨古今 ”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 ) A.儒学、佛学 B.理学、心学 C.心学、理学 D.道教、儒学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陆九渊” “鹅湖”可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 。
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并结合理学和心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易简”和“支离” 的具体所指,C 项正确 9.某思想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 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为此,他主张( ) A. “心外无物” B. “圣人不行而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知”与“行”之间的关系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A、C 也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但不 符合题意B 是老子“道”的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故 D 正确 10.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主张“知行合一” B.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 C.认为“心”就是“理” D.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王阳明 的主张,C 是心学的主张,D 是“格物致知” ,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要求人们遵从“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道德;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要求人们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可见 B 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 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 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 难” (1)结合材料一,归纳朱熹的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 (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为他的 解释合理吗?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 题的 答案:(1)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 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 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3)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 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解析:第(1)问,要围绕“遏人欲而存天理”这一关键信息来归纳朱熹的思想主张及目的;第 (2)问,要围绕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论来分析材料所示现象的本质;第(3)问,要理解 “破心中贼”的实质含义 课 后 作 业 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 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在相通之处 答案:D 解析:“浮图”代指佛教唐朝时期,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正统思 想,只是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B 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 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故 C 项错误;“与《易》 《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思想与儒 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故 D 项正确。
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 的是(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儒学在发展中吸收了佛教、老子的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北宋时, 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 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B. “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心即理也” “心外无物” D.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答案:D 解析:A 项为孔子的主张;B 项为孟子的主张;C 项为王守仁的主张;D 项为二程的主张 4.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这种思想在客观上 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 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B.宜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