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有效性评估解析---复件课件.ppt
59页Jerry Hu 2017-Dec-21肿瘤有效性评估解析1基本知识基本知识2RECIST 1.1标准标准3irRECIST标准标准4Cheson标标准准目目录CONTENTS5总结总结章节1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国内外著名的肿瘤研究组织 NCI: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CN: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 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ASCO:美国临床肿瘤协会 C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 RTOG: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 EAU:欧洲泌尿协会 AUA:美国泌尿协会 ODAC:美国FDA肿瘤药物顾问委员会 基本知识基本知识19801981-WHO criteria1990200020101994-RECICL2000-EASL criteria2004-RECICLrevised 2008-AASLD/JNCI criteria 2009-modified RECIST 2009-RECIST(revised)2000-RECIST2007-Choi critera(GIST)2009-RECIST 1.1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的演变实体瘤指南肝癌指南基本知识基本知识章节2RECIST 1.1标准标准RECIST 1.1标准标准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1.1(2009)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循证医学合作更新基于大量的数据(6,500患者,18,000病灶)参考学术机构和行业建议被广泛接受作为肿瘤缓解的评价标准,尤其在肿瘤研究,主要终点是基于肿瘤的评估(ORR、TTP等)8病灶测病灶测量量CT、MRI扫描 最常规使用的评估方法:可重复性、一致性、可行性MRI扫描用于脑/脊髓评估推荐使用造影剂胸片 仅用于界限清晰且周围为充气肺组织的病灶骨扫描:经骨扫描发现、并经过CT扫描、MRI或X线确认的骨骼病变,在基线和 后续的访视中应记录为非靶病灶,并用相同的手段进行随访评价,在随访中任何时候进行的骨扫描检查,当发现基线时不存在的浓聚点,应 经X线或CT证实为新病灶。
超声:不能用于评价病灶的手段,可重复性差,操作者差异明显体检:仅当病灶位于体表时适用,不用于评价靶病灶,临床查体发现的病灶,如果可以通过CT或MRI检查评估,可作为靶病灶,临床查体可用于评估非靶病灶,并确定新病灶的存在肿瘤标记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但是,评价CR要求治疗前高于正常值上限的肿瘤标记物降至正常值范围内内镜:未被证实用于客观疗效评价细胞学,组织学:罕见情况RECIST 1.1标准标准用直尺或测量器进行测定,用国际单位进行记录所有的基线评价应尽可能接近治疗开始日期,不要超过4周在对于每一个选定的病灶,在基线和随访中的评价都采用同一种检查手段,不允许不同成像模式的交换.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建议由同一位医师进行肿瘤的测量基线及后续访视应使用相同的评估/测量方法评评估估方方法法9病灶可测量病灶不可测量病灶可测量病灶未被选入靶病灶靶灶非靶灶病灶分类病灶分类RECIST 1.1标准标准基线时的所有肿瘤负荷都需要记录一旦选为靶病灶,一直将是靶病灶10可测量病灶可测量病灶RECIST 1.1标准标准至少在一个维度是可准确测量,并且:非淋巴结病灶:CT扫描下,病灶直径需 10mm(假设CT层厚为5mm),或者层厚的2倍(如果CT扫描层厚5mm)胸片扫描下,病灶最直径需要 20mm 临床卡尺检查,如果可准确记录,病灶直径需 10mm 恶性淋巴结:CT扫描下,淋巴结的最短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15mm(假设CT层厚不超过5mm)不不可测量病灶可测量病灶 包括小病灶(非淋巴结病灶直径 10 mm或10mm淋巴结短轴 15mm)其他情况:软脑膜病灶腹水、胸水或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疾病皮肤和肺部淋巴管炎体检发现的腹部包块或器官肿大,未经过可重复的影像学检 Note:淋巴结短轴10 mm认为是正常组织,不需要记录。
RECIST 1.1标准标准特特殊情况殊情况 RECIST 1.1标准标准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平片:不足以进行测量CT/MRI发现的溶骨性病灶且含有可辨认的软组织成分(如果可测量):可测量成骨性病灶:不可测量囊性病灶单纯囊性病灶:被认为非恶性囊性转移:可测量,但不推荐选为靶病灶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接受过放疗或局部治疗的肿瘤病灶:不可测量发生新的疾病进展:可测量13靶病靶病灶灶靶病灶(TL):基线时指定的可测量病灶,径线总和每个患者最多记录5个TL,单个器官不超过2个 基于大小、器官代表性和可重复测量性边界清晰,可重复;代表整个肿瘤负荷;尽量分布在多个具有代表性部位;基线值:非LN靶病灶最长径(LD)之和+LN病灶最短径(SAD)之和随访:v在每次治疗后随访中应测量同样的病灶,按同样的方法记录v应继续记录变小的目标病灶的测量如果目标病灶变的太小而不能测量,如认为病灶已消失则记录为0 mm;反之应记录为默认值5 mmv每次随访的缓解情况取决于每次LD总和与以下两者相比:基线所记录的最小LD总和RECIST 1.1标准标准14非靶病灶非靶病灶除靶病灶以外所有病灶所有不可测量病灶未选为靶病灶的可测量病灶所有小于可测量病灶定义的肿瘤病灶(长径10mm);所有被怀疑与肿瘤相关的病灶;囊性不能确诊的病灶;所有鉴别诊断不能完全排除是否存在残余活性肿瘤的治疗后病灶;基线时需要完整记录无需测量,按以下随访评估:不存在:完全缓解(CR)明确的进展:疾病进展存在:非完全缓解(non-CR)/非疾病进展(non-PD)RECIST 1.1标准标准淋巴结的检测规则淋巴结的检测规则测量短轴:15mm,为靶病灶10 短轴 15,非靶病灶 10 mm,正常将淋巴结的短轴长度加于非淋巴结病灶的最长径之和即为基线的肿瘤靶病灶负荷RECIST 1.1标准标准16病灶的病灶的选择和和测量量为避免偏见,靶病灶和非靶病灶都必须在基线时确定。
如一个肿块在之后的随访中,分裂成两个较小的肿块,则需要将两个小肿块直径相加其中的小肿块不能算作是新病灶如果先前的靶病灶分裂成2个或更多的不同病变,则应分别测量每个病灶,并计算直径总和测量靶病灶尽量选择最大层面,最长直径RECIST 1.1标准标准融合病变(以非淋巴结病灶为例)融合病变(以非淋巴结病灶为例)融合病灶-靶病灶按融合后SOD计算并判断是否PD将其整体作为靶病灶测量00100200117RECIST 1.1标准标准分裂病变(以非淋巴结病灶为例)分裂病变(以非淋巴结病灶为例)001若先前的靶病灶分裂成2个或更多的不同病变,系统允许分开测量,再把值相加并不代表新病灶,故不应视作新病灶001.1001.218RECIST 1.1标准标准数据缺失数据缺失/不完整(不完整(1)基线无此数据基线无此数据如果病灶在下次随访时出现,应算作新病灶评估=PD基线有此部位,在随访时缺失基线有此部位,在随访时缺失/无此数据无此数据 基线此部位无病灶随访评估基于其他部位的扫描 基线此部位有一个或多个靶病灶随访将无法评估(ND)19RECIST 1.1标准标准某个某个解剖解剖部位部位在在基线未基线未发现任何肿瘤转移灶,但在之后的检查点未发现任何肿瘤转移灶,但在之后的检查点未包含:包含:若此检查部位在方案和影像手册中不是硬性规定要求扫描的部位,则可根据已获得的检查部位进行评估;或根据阅片者医学知识和经验,判断此解剖部位是否具有较大的复发或转移可能性,而判断此节点是否可以评估;若在随访某时间点第一次显示PD,该时间点即为PD的时间,同时应保持后续随访时间点也显示PD;数据缺失数据缺失/不完整(不完整(2)20RECIST 1.1标准标准21疗效等级描述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均消失部分缓解(PR)与基线SOD相比,靶病灶的SOD减小 30%病情稳定(SD)自治疗开始后,和整个治疗期间最小的SOD相比,既没有显著的SOD减小可以判定为PR,也没有显著的SOD增大可以判定为病情恶化(PD)病情恶化(PD)自治疗开始后,和整个治疗期间最小的SOD(注意,并非必须基线值)相比,SOD有 20%的增加,且绝对值有5mm的增加,或者新增1个或更多的新病灶靶病灶评估准则(定量评估)靶病灶评估准则(定量评估)RECIST 1.1标准标准v淋巴结的疗效判断:淋巴结短轴淋巴结的疗效判断:淋巴结短轴 10 mm,认为是正常,如认为是正常,如果之前有淋巴结属于靶病灶,此时,果之前有淋巴结属于靶病灶,此时,CR的直径不一定是的直径不一定是0v既往由于残存淋巴结既往由于残存淋巴结 10 mm,而被认为是,而被认为是PR的患者,按的患者,按照新规则,可以判断为照新规则,可以判断为CR22疗效等级描述CR所有非靶病灶消失,并且肿瘤标记物恢复到正常值;淋巴结短轴须 10 mm;SD(非CR非PD)一个或更多的非靶病灶持续存在且无进展依据和/或肿瘤标记物仍高于正常值PD新增1个或更多的新病灶,或现存非靶病灶的无争议的进展非靶病灶评估准则(定性评估)非靶病灶评估准则(定性评估)RECIST 1.1标准标准非靶病灶进展,例如:胸腔积液从“痕量”到“较多”,淋巴管炎从局部到扩散,或是在方案中描述为“足以要求改变治疗”。
任何基线不存在的病灶不考虑病灶大小,以及是否与基础病灶位于相同或不同器官,只要是基线未发现的与肿瘤相关的病灶=新病灶新病灶的诊断不应当由扫描技术的差异所致新病灶并不纳入NTL的随访疗效评价基线阴性,随访时阳性发现意味PDCR评估后复发的病灶属于新病灶=PD 新病灶的日期应记录为最初怀疑的日期与NTL和TL一起进行总体随访疗效评价 怀疑新病灶应该重复扫描以明确,如果确认,记录初次发现时的扫描日期为进展时间一定是确凿无疑的,扫即不受到检测技术、成像方法 的影响如有疑问,复查如果新病灶位于基线检查解剖位置以外,发现时即作为PDFDG-PET的应用:FDG-PET扫描中阳性病灶的定义是,病灶部位的摄取值大于周围正常组织的两倍基线阴性,现阳性,则PD 基线未作,现阳性,则做CT/MRI检查证实为新出现病灶,则PD基线未作,现阳性,CT/MRI未显示是新出现,则随访 23新新病病灶灶RECIST 1.1标准标准每个随访时间点每个随访时间点总总体疗体疗效效(靶病灶靶病灶+/-非靶病灶非靶病灶)靶病灶靶病灶TL非靶病灶非靶病灶NTL新病灶新病灶总体疗效总体疗效(ORR)CRCR无CRCRIR/SD无PRCR未全部评估无PRPR非PD或未全部评估无PRSD非PD or未全部评估无SD未全部评估非PD无未评估(NE)PD任何有或无PD任何PD有或无PD任何任何有PDRECIST 1.1标准标准每个随访时间点总每个随访时间点总体疗体疗效(效(仅有非目标病灶)仅有非目标病灶)非目标病灶非目标病灶新病灶新病灶总体疗效总体疗效CRNoCRNon-CR/Non-PD NoNon-CR/Non-PD未知No NEPDYes/NoPDAnyYesPD新病灶新病灶 在基线扫描中未包括的解剖学位置若在之后随访研究中检出的病灶,不论大小均应当记录并进行观察。
未知未知 一个或多个目标病灶未被评估时或未记录到的PD NE 不可评价RECIST 1.1标准标准26RECIST 1.1 版版-举例(举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原发肿瘤原发肿瘤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灶转移灶所有靶病灶所有靶病灶和和和和非靶病灶非靶病灶都消失,淋巴结病灶都消失,淋巴结病灶而且而且而且而且没有新发病灶没有新发病灶治疗治疗淋巴结短径淋巴结短径10mmRECIST 1.1标准标准疗疗效确认效确认当缓解率(response rate)为主要终点时,需要确认当仅为次要终点时(以OS或PFS为主要终点的RCT研究中),不需要确认对照组可以帮助解读但是有可能数值上比较高RECIST 1.1标准标准首次评价首次评价再次评价再次评价最佳总体疗效最佳总体疗效CRCRCRCRPRSD,PD or PRCRSD SD+时间间隔的要求;否则PDCRPDSD+时间间隔的要求;否则PDCRNE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