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知识迁移于╲〞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之中.doc
3页1寓知识迁移于寓知识迁移于““探索发现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之中式实验教学之中张方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实验运用 直观教学的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培 养学生观察事物地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地能力,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有着重 要意义 八十年代初,我校化学学科开始对传统地验证是实验教学 进行改革,建立了“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遵循认识规律,坚持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地观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领域 “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一改传统的“验证”式实验教学视学 生为“知识容器”的陈旧观念和单纯利用实验验证现成结论的 做法,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它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精神,在实现化学知识和理 论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迁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培养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巨大动力和提 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催化剂在“探索发现”式实验 中,学生动手做,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运用味觉、嗅觉 和触觉,感触实验现象,会产生一个又一个悬念,步入趣味无 穷的化学世界。
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探 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尽可教给学生独立操作, 独立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但是,有些复杂得实验,由于实验 现象纷乱复杂,本质的非本质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混杂在一起, 很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顾此失彼,甚至抓了芝麻丢西瓜,从 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利于知识的定向迁移,在这种情况2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组织这类实验,教师必 须根据实验目的对实验现象进行梳理,并通过置疑和设问引导 学生抓住重点和本质进行定向思维,实现知识由已知领域向未 知领域的迁移 “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中的置疑和设问关系到教学的成 败,必须精心设计,恰当运用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置疑设 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必须紧扣实验现象,把实验现象 作为知识迁移的切入点;第二,必须紧扣学生掌握的知识,用 旧知识铺垫知识迁移的桥梁;第三,必须遵循知识规律合理安 排置疑的顺序,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知识迁移环环想 扣,步步相连例如,在高三选修教材“葡萄糖”一节教学中, 我们安排了一次“探索发现”式实验实验前,根据将出现的 实验现象,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我们设计了 5 个问题:①醇、 醛、酸的“官能团”各是什么?有什么特征?②乙醇和甘油分 别与新制的 Cu(OH)2悬浊液混合各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③能发生眼镜发应和还原新制的 Cu(OH)2h 悬浊液的有机物一 定会有怎样的结构?④醇、醛、酸对石蕊各呈现怎样的反应? ⑤Na、Mg、Al 分别与醇、酸反应各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在置疑基础上指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 C6H2O6。
经过上述置疑和提 示,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急于了解葡萄 糖的结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组织学生完成下面的实验: 1.葡萄糖的溶解性 2.将所得的葡萄糖水溶液加入新制的 Cu(OH)2悬浊液, (溶解后呈降蓝色溶液) ;然后加热产生红色沉淀 3.将葡萄糖的水溶液与银氨溶液混合水加热(产生银镜) 4.将葡萄糖的水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无变化) 学生带着教师在实验前设置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认 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推理、实现知识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迁移最后,在教师3引导、点拨下,分三步得出科学结论:首先,认定在葡萄糖得 分子中含有多羟基、醛基、不含有羧基,因此葡萄糖是一种多 基醛;然后,了解在有机化合物中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 基的结构是不稳定的,从而确定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 CH2OH—— CHOH——CHOH——CHOH——CHOH——C=C——H;最后,在分析 葡萄糖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有机物的结构进行推理, 掌握其性质并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在整个实验操作 和分析、推理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仅实 现了知识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迁移,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双重 任务。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 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通 过“探索发现”式教学实现知识由已知到未知的迁移,正是这 样一个辩证过程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要比传统的单纯以验 证现成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寓知识迁移于 “探索发现”式实验教学中,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好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