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浙教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理解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doc
9页四年级浙教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理解阅读校外培训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1]结合全诗说说画线句中的“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知纸船不会漂到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地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景色[3]“急走”的意思是________[4]理解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篱笆和小路表明这里是乡村。
B.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繁茂C.“急走”“追”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D.“无处寻”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稚气[5]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3. 阅读繁星(一三一),回答问题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1]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3]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古诗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天街:天上的街市 B. 最是:正是 C. 绝胜:远远超过[2]诗的第一句采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最能体现早春特点的诗句是“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1]再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后面画“√”,(1)土膏:A.膏药。
) B.泥土滋润状 )(2)晌:A.晌午 ) B.不多时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_____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4]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和本诗都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6. 阅读理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登鹳雀楼》 C. 《静夜思》[2]“能不忆江南?”是( )A. 设问句 B. 反问句 C. 陈述句[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7. 补全词,完成练习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妤,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
[1]补全词,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正确内容[2]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4]词的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词的下阕中“亡赖”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__________最后一句中“_______”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8. 默写古诗,并完成练习独坐敬亭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_ 写的[3]这首诗中诗人对“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用了“_______ ”“________”这两个字把诗人心里的_______之情表达出来了。
[4]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 课外阅读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1]给下列画线词语注音缥(_________)缈 (_________) 闲(_______)游[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跟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写黑夜,是为了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A. 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B. 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C. 用象征手法D.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10. 以下几首小诗都选自诗集《繁星》《春水》,读一读,完成练习。
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二)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三)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1]关注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诗集《繁星》《春水》的作者是我国女诗人冰心2)这三首诗表达的都是诗人对母亲的爱与思念3)读第三首小诗,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情感表达: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选一选1)“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让我们想象到(_____)①儿时那令人怀念的景物,那些天真浪漫的快乐时光②儿时与母亲的美好回忆,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儿时的快乐的情感2)“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这句诗(_____)①把母亲比作春光,体现了母爱的伟大②把春光比作母亲,体现了春光的温柔3)“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句诗(_____)①用万缕柔丝(头发)作比喻,表现出诗人的母亲那数不尽的温柔如丝的母爱②母亲的头发披在女儿的膝上,表现出母亲的温柔[3]一展身手:诵读这些诗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的样子,请你试着用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吧!(可仿写,也可自由写)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理解诗词意思,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_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1]将诗词补写完整[2]这首词是_______朝词人_______的作品清平乐”是一词牌名,“乐”在这里读_________ [3]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他们住的是_________,溪边长满了____________;两个老人说话______________,大儿子在____________,二儿子忙于___________,小儿子趴在溪头_____________12. 课内阅读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请把这首诗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3.诗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在下面注上本诗中的读音并用另外的读音组词舍( ) 另外的读音组词( )似( ) 另外的读音组词( ) 4.“更”的意思是 5.给“似陶家”选择正确的解释 )A.好像一户姓陶的人家B.好像陶渊明的家一样6.理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1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解释下列词题:_____ 只缘:_____ 不识:_____[2]《题西林壁》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