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作文模仿与创造.doc
16页1、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切创 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出于蓝?模仿为学生的继承和创造 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教无定法,写亦如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音 qta n,竹或草编的渔 具);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掌握了方法, 就忘了本来依靠的工具仿写中的“忘筌”也不是真的记不起来,而是形成自己 的方法后对原有方法的一种不自觉地无视模仿正是教会了学生从范文中先学到法, 即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 仿中得到并领会精神实质,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能力,忘掉方法,即从有法又走向 无“法”,从而完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认知飞跃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 维也较少受到束缚,敢于尝试,敢于批判,敢于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有关 写作的思维模式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通过对 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创造的乐趣,领悟写作技能的诀 窍,受到立意构思的启迪,得到遣词造句的点化,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模 仿创新的思维,收获仿写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们将受益终生。
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仿写出《扩张药水》后曾惊喜地说: “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创作原来是这样的!”2、历代名家关于模仿创新的论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 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一一不傍门户, 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 养成吕叔湘)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何其芳)“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张志公)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袁枚)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 苏文的文法朱熹)“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王国维赞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而艺术就是出自本能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可以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模仿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相互 模仿。
亚里士多德)这些名家的经典论述,为模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渐远式仿写” 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3、古今中外模仿创新举例回顾人类的写作史,模仿创新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这里随手拈来几例毛泽东主席的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取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tu印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 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唱雄鸡天下白”脱胎于 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 从三国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沿袭了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笔者 大致统计了一下,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此种情形不下二十处伟人的雄才大略和 坦荡胸怀,岂是一个“模仿” 了得?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他有一首政治讽刺诗《崇实》, 是模仿唐人崔颢《黄鹤楼》写的;还有一首讽刺诗《我的失恋一一拟古的新打油 诗》结构、章法都是模仿西汉张衡的《四愁诗》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 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 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 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地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 行不断地仿写如此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国内外的名篇精粹,读、默、背之 后照上述办法仿写,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 然 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 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的名 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就是模仿温庭筠“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 香”所得,因此才得到王国维的称赞像这样因袭点化而出的名句堪称神来之笔无怪乎能流传千古,原句反倒无人问津了古人讲究诗文“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而这“来历”与“出处” 便是后人拿来模仿的“范文”,其中不乏“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隐居语 录》)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即是模仿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名句,不仅被王安石袭用“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被陈后主模仿“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而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从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 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化出来的。
在我国妇孺皆知的《西厢记》,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 金人董解元据此创作长篇讲唱文学 《西厢记诸宫调》,再后来被元代王实甫改编 为杂剧《西厢记》到了今天,《西厢记》已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了还有,古 代名著哪一部没有后传或后补?有的从原文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生发开去, 写成什么“ XXX后传”或“ XX新传”,如《金瓶梅词话》即借《水浒》中西门庆 与潘金莲的情节续写而成,并开创了我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先 河《红楼梦》就颇受其影响,从中继承借鉴了许多手法影视界时下流行的重 拍名著以及许多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 也属此列这些作品的每一次改编都是 一次再创造单是笔者看过的《基督山伯爵》就有英、法、意等国拍摄的四个版 本;再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星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剧,除 了人物,背景故事、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竟无一处与原著相似了, 甚至迥然不一 正是这种“无一处相似”和“不一”,说明了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模仿或“渐远 式仿写”只不过这种改编是在“现成材料的框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 时代精神的灵魂”(刘国正语),成为地地道道的创作了古人认为,尽除陈言,无以为文;陈言可以翻新,蔫花可以借鉴。
如此因袭 模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融入了创新意识, 创造了新 的艺术形象,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甚至超越了原型,从而创作出一篇篇不朽的 作品我们注意到,在他们的创作中,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 它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头脑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结出了美丽的创造之花很多名家在思路阻塞,灵感枯竭时,往往会读读书,散散步,与人聊聊天什么的,其目 的就是从中发现可供参照的模仿对象我们纵看历史,人类岂止在写作方面遵循了从模仿到创造这一规则,书法、 绘画、音乐、戏剧与哲学,又有哪一领域的大师,不是从前人的作品与成果中得 到启示与借鉴,进入创造的化境,推动着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科 技领域甚至还出现了“仿生学”,不过那不是在模仿人类,而是在模仿生物了 我们无意将话题扯远,我们只是想证明: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靠“前见古人”,“后 有来者”,一代一代走过来的文学艺术之花也需要江山代出的才人,不断地注 入时代的玉液琼浆,才能常开常新,各领风骚4、模仿是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书法有临摹,绘画要写生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 这是习作教学中 的精髓模仿一直是古人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下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 仿偷其字”就是低级模仿,而“偷其意”,“偷其气”就是高级模仿,属于 创新了小时背唐诗,老师告诉我们:“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还有“不会作诗也会偷”的说法会吟”也罢,“会偷”也好,其实都是模仿, 只不过有人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不落窠臼,便成功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 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点化,领悟写作的“个中三昧”始于“偷其字”, 终于“偷其意”,“偷其气”,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 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的境界从学习过程来看,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创造 即便有了较为丰厚的 知识积累,也不等于就会创造了因为创新思维与知识没有必然联系 模仿是桥 梁,是连接知识与创造之间的桥梁 学生应该经历一个从理解到模仿, 再到创造 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来看教科书中的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说到底这些都是“仿写”,只 不过要求不同罢了 一、重视仿写,激活内部语言,灵活外化语言积累,作文图式决定转换的过程和速度,是学生内部语 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石但如何让学生学会“转换”,即把内 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平时所谓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 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在写作中,又要灵活地运用出来, 这就是作文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作文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 中去因此我们在训练的同时,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点的训练, 因势利导,学以致用,迁移实践知道文章为什么精彩,还要知 道怎样创作同样精彩的文章,这都需要讲究方法找一个符合学 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用自己悟得的方法去尝试表达,在实 践中品尝创造的快乐,增强语言的创新的能力,学生会慢慢明白: 噢,原来这种方法并不难,我也会做仿写,也可以称为迁移表达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 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也就 是让学生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语言文字、精彩片断进行一些口 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 益,二者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拥有足够的 语言库,没有丰厚的积累,创新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 的文字古今中外,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著的文 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 课标都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 的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 的基础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倾吐表达,有充分的吸收,才 有精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库越丰厚,思维越广阔,写作越有灵 性,才可以随时作出选择,准确地谴词组句二、 模仿起步,例文引路,培养学生模仿能力作文可不可以模仿?我认为可以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 的阶段,尤其是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低年级小学 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进行 仿写如让学生模仿写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看看人家怎么描写 外貌的,用了哪些好词好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人物的特点等等 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 让学生产生作文难的心理三、 模仿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