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行性报告优秀论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7页袁同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2803 082803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 1.思想品德要求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 2.业务素质要求 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熟悉所从事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上不断创新和探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3.身体素质要求 3.身体素质要求 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1.新能源工程 1.新能源工程 本方向主要以促进我国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减轻环境污染为目的,进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的原理、规律和推广利用的技术基础理论及工艺设备的研究以生物质液化、气化、固化及太阳能技术为基础,重点开发生物质发酵制取沼气、燃料乙醇技术和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 2.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2.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本方向的研究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创造出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优化设施环境,从而发挥畜禽优良遗传潜力,提高作物品质和生产能力,实现优质高效生产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是对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物流、能流进行分析,对 CO2,湿度、温度等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调控,对沼气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及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3.建筑节能技术 3.建筑节能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新型低能耗的围护结构(包括墙体、门窗、屋面)体系成套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地热能;室内环境控制系统节能技术,包括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以实现最大限度建筑节能 袁同学三、学习年限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业年限为 3 年,最长为 5 年。
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 1 年,延期毕业最长不超过 2 年 四、培养方式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 1.实行导师负责制 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是聘请校外的知名教授和专家,指导小组一般由 3 名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组成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培养需要及研究工作进展,可对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入学 3 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70 篇相关学术论文,并结合本人研究情况,在学科、学科方向、课题组范围内做 3 次以上学术报告(不包括开题报告及论文答辩) 4.实践教育 4.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 五、学分要求 五、学分要求 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 18 学分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 32 学分以上(不包含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等) (一)学位课 1.学位公共课 (一)学位课 1.学位公共课 (1)自然辩证法 2.5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学分 (3)第一外国语 6学分 2.学位基础课 2.学位基础课 (1)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3学分 袁同学(2)数值计算与 MATLAB 3学分 (3)硕士专业外语 1学分 3.学位专业课 3.学位专业课 (1)高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2学分 (2)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 2学分 (3)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题 2学分 (二)选修课 (二)选修课 见附表 1 (三)补修课 (三)补修课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补修本科课程 2 门,考试及格,但不计算学分。
课程为(1)传热学(2)能源微生物学 七、考核方法 七、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学术交流及报告 2.学术交流及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根据本学科前沿研究及结合本人研究情况,要在学科(如人数较多可在学科方向)或学科以上范围内做 3 次以上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6 次以上 3.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中期考核 4.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
八、学位论文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袁同学作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2.学位论文研究的实施时间 2.学位论文研究的实施时间 要求研究生不少于 1.5 年时间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撰写格式,一般包括; 中文封面, 英文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或调查过程, 结果与分析(中、英文对照表格和图的说明),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索引,英文摘要,致谢等,按照《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进行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发表论文要求 5.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 至少发表 1 篇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综述除外) ;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正式答辩 20 天之前, 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部提交正式论文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毕业与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需向所在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经研究生部审核批准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 1 名以上外单位专家。
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经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刘荣厚.新能源工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施正香.动植物生产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马承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李云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 方利国.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 黄素逸.节能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 钱伯章.节能减排.科学出版社.2008 袁同学8. 李保明.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及建筑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 刘荣厚.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0.徐惠忠.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1.邱立友.发酵工程与设备.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2.朱昌雄.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3.付祥钊.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4.彦启森,等.建筑热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陈宏芳.高等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6.杨强生.高等传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7.王如竹.制冷空调新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二、专业学术期刊 二、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1. 农业工程学报 2. 中国农业科学 3. 太阳能学报 4. 可再生能源 5. 中国沼气 6. 农业机械学报 7.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8. 机械工程学报 9. 园艺学报 10.土壤学报 11.中国科学 12.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3.微生物学报 14.农机化研究 15.应用生态学报 16.暖通空调 17.环境科学(二)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二)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1.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ournal 3. 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4.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5. Canadia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6. Science 7. Nature 8.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