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长城赞资料及教案.doc
14页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长城赞资料及教案 长城赞(教材修改后)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长城赞(原文)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长城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
沿革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长城雄姿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 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一;;一;易水城。
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秦始皇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前121),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 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middot;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 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
天统元年(565),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 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 (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
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 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
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北京慕田峪长城 建筑构造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 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 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
在城墙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 ⑥护城河在城关四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 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 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 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