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简答题.doc
10页II.简答题 (共 32 题,0 分)1. (0 分) 试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2. (0 分)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3. (0 分) 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4. (0 分) 觉醒和睡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5. (0 分) 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6. (0 分) 何谓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0 分) 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8. (0 分)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测定尿中绒毛膜促性激素孕?9. (0 分) 简述凝血的基本过程10. (0 分) 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11. (0 分) 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12. (0 分)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异同13. (0 分) 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14. (0 分) 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15. (0 分) 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16. (0 分) 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17. (0 分) 何谓内脏痛?其与皮肤痛相比,有何特点?18. (0 分) 试述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9. (0 分) 何谓肺表面活性物质?其生理功能和意义是什么?20. (0 分)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1. (0 分) 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22. (0 分) 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有哪些主要指标?它们有何价值?23. (0 分)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24. (0 分) 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5. (0 分) 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26. (0 分) 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27. (0 分) 试比较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的不同28. (0 分) 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是如何实现的?29. (0 分) 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30. (0 分) 胎盘可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31. (0 分) 何谓氧离曲线?该曲线为何成“S”形?曲线的各段特点和意义是什么?32. (0 分)36. 大脑有哪些语言中枢?左右半球皮层的功能有何不同?III.问答题 (共 36 题,0 分)1. (0 分) 肾血流量受何种因素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对肾血流量有何影响?2. (0 分) 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的作用有何不同?3. (0 分) 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4. (0 分) 甲状腺功能是怎样调节的?5. (0 分) 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6. (0 分) 简述在应激刺激下,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及意义。
7. (0 分)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8. (0 分) 肾小管对物质的重吸收有什么特点?9. (0 分) 甲状腺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0. (0 分)试比较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大量饮用清水,尿量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11. (0 分)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如何?12. (0 分) 孕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3. (0 分) 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4. (0 分)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15. (0 分) 为什么妊娠期不会再孕,也无月经?16. (0 分) 雌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7. (0 分) 第二信使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8. (0 分) 简要说明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19. (0 分) 神经垂体激素包括哪些?它们的来源和生理作用各如何?20. (0 分) 为什么月经期由阴道流出的经血没有血凝块?21. (0 分) 睾酮有哪些生理作用?22. (0 分) 简述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23. (0 分) 激素作用为什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24. (0 分) 肾的血液循环特征有哪些?何谓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有何特点?25. (0 分) 腺垂体合成和分泌哪些激素?26. (0 分)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何?27. (0 分)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28. (0 分) 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29. (0 分) 试述糖尿病人多吃、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的机制30. (0 分) 简述妊娠的维持与胎盘分泌的激素间的关系31. (0 分)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2. (0 分)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33. (0 分) 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34. (0 分) 为什么切除双侧肾上腺的动物将会死亡?35. (0 分) 日常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的主要避孕机制如何?36. (0 分)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IV.论述题 (共 2 题,0 分)1. (0 分) 论述述肺循环的特点和影响肺组织血流量的因素2. (0 分) 说明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2-1 ×答: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都属于特异性投射系统,每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其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上行传导系统经典感觉传导路中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上行到达髓板内核群,然后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所以,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路,其功能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保持大脑皮质处于清醒状态,但不产生特定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传递特异感觉冲动,产生特定感觉,有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提高皮质的兴奋水平及其所保持的觉醒状态;而非特异性传入冲动又来源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感觉传入信息2-2 ×答:中耳是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及咽鼓管等结构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尤为重要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声波经鼓膜到卵圆窗传递途径之所以传递效能高,是因为声波振动经这一传递系统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中耳增压效应与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的结构及功能有关鼓膜的特有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能够将声音如实地传导,能够与声波同始同终,很少有残余振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于鼓膜,镫骨板与卵圆窗相接,三块听小骨形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两臂长度之比为1.3:1。
该杠杆系统的支点刚好是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高当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时,振动幅度减小,但压强增大1.3倍另外,鼓膜振动面积大于卵圆窗的振动面积,约相差17.2倍因此,经听骨链的传递,声波从鼓膜到卵圆窗总增压为22.4倍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从而调节中耳内压力使鼓膜处于正常状态,进而保持听骨链正常的增压作用2-3 ×微循环的通路有: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2-4 ×觉醒和睡眠都是生理活动所必要的过程,只有在觉醒状态下,人体才能进行劳动和其他活动;而睡眠可以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睡眠是由中枢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有产生睡眠的中枢,有人认为,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有人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并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2-5 ×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2-6 ×答: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产生并不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所以,脊休克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这里主要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2-7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2-8 ×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①与黄体生成素相似,能代替黄体生成素刺激黄体转变成妊娠黄体,并使其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②降低淋巴细胞的活力,防止母体产生对胎儿的排斥反应,具有安胎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8~10天出现在母体血液中,并山尿排出此后在血中和尿中浓度逐渐上升,至妊娠60天达高峰,故测定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可诊断早期妊娠2-9 ×答: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两条参与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相同其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凝血过程2)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多功能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从N端脱下四段小肽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也能激活FⅩⅢ生成FⅩⅢa,后者在Ca2+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依据】见《生理学》(第六版)教材第63页“凝血的过程”部分2-10 ×当机体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增高和H+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2-11 ×答: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在:①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抑制;②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③释放的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γ-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④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是EPSP,又称为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是IPSP,又称为超极化抑制;⑤产生抑制的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先产生的去极化,使膜电位变小,当神经冲动传来时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使突触后膜不能发生兴奋而呈现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2-12 ×答: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2)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