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规划概论重点.doc
17页区域规划ppt整理2014-10-23 第一章绪论1、专业学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城市总规、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等……2、专业学习领域的拓展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圈层模式(美国)——原美国波士顿大学华昌宜教授3、对城市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二、研究对象1、区域(广义、狭义)——区域经济——区域规划区域发展问题2、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3、区域研究一般科学研究:5—15世纪中古代(中世纪)——混沌16—19世纪近代——分门别类研究机械论思想20世纪现代——系统论思想现代区域研究的特征■多系统特征■综合性特征■空间性特征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问题)1898年霍华德根据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通病: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城市臃肿等,提出了塑造城乡结合,相对自给自足的城乡型的城镇模式,围绕大城市发展形成一系列新城镇评论: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1933年《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评论: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区域的整体性《马丘比丘宪章》主要论点是: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等等三、研究目的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中树立区域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城市规划中熟练地运用区域的思想四、研究方法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五、知识背景对城市的认识现象:城市建设—— 构成要素内在动力机制专业要求:认识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规划就是在城市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对策)六、课程结构●绪论●区域和城市●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规划的编制三大板块●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概论区域、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基本理论区域规划基础理论 ●理论应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区域城市经济区规划实例第二章区域和城市 一、区域1、区域的概念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整个地球由无数区域组成惠特尔西(D.Whittlesey):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2、区域的基本特征Ø 区域的可度量性Ø 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类型的系统性◎区域层次的系统性◎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Ø 区域的不重复性3、区域的类型Ø 自然区域:地貌区、土壤区……Ø 社会经济区域:行政区、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Ø 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可将区域划分为三类:◎单一特征的区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产生于同类过程,形成高度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不同类过程作用,形成较少内在联系的区域·仅具有松散的内在联系的区域◎为研究和教学服务的一般地理区Ø 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中间在特征上存在的相关性◎均质区——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枢纽区——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二、城市与区域1、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2、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Ø 城市是一定地域X围的中心,它的作用是与其影响所及的地域X围联系在一起的Ø 城市的职能——经济、政治、文化等职能;Ø 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的城市或城镇群3、中心城市的含义及作用Ø 中心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Ø 在一定的地区X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的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Ø 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它发展条件的制约4、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Ø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城市今后应着重发展和限制的,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应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Ø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必然要涉及到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有必要先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然后在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各相关城镇的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相关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Ø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应采取何种布局形态第三章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核心内容: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的绝对低●相对利益说大卫·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核心内容:两个国家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二、现代学派理论●资源禀赋说俄林:代表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古典区位理论中设定的除土地不能自由流动外,其余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均可流动但若土地、劳动力、资本均不能自由流动,则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会发生变化,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会建立起新的均衡核心内容: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相对价格差异——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绝对价格差异——区际和国际贸易根据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际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偏好相似理论◎剩余的出路◎中心—外围理论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后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指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X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扩展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在一定区域X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资源的特点,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或企业,发展起与其配套协作或有其他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资源的做大可能的开发和最大效益的综合利用。
第三节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含义: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一、农业区位理论1、代表人物:杜能2、代表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年)3、研究的背景: 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4、提出的问题:耕作业和畜牧业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5、杜能的实验研究: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1810年,杜能对农业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的的实验研究6、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单中心城市(在平原上)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地区,该区气候、土壤肥力等均一致,外围只有荒原——孤立国●“孤立国”无河川、运河,马车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中心城市是唯一的市场 ●市场(获取最高的纯收益)是农业生产的唯一动力,农民据此调整生产品种 ●运输费同运量、距离呈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市场价格、工资、资本利息不变7、经济指标销售价格决定于品种、经营方式和市场的需求;销售成本=生产成本+运费利润(区位地租)与运距呈反比8、“杜能环”(由城市中心向外)农业区位理论为区位理论中两个重要规律——距离衰减法则、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准备。
· 吉伯斯的同心圆模式 · 阿隆索的竞租理论(Bid-Rent Function) · 温哥的居住区位选择二、工业区位理论1、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的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2、研究目的工业企业根据什么原则被吸引到某特定场所,从而获得最大利益获得最大利益的场所就是最佳区位3、韦伯——创建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最低成本学派) ●最佳区位因子:运输成本、劳动成本、集聚——最小运费点的三个指向 ●著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1909年,纯理论探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1914年,结合实际的研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只讨论经济因素,假定气候、地质、地形、民族、工人技艺相同◎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生产条件和埋藏状况不变;消费地为已知点,需求量不变;劳动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品种进行讨论◎运输费用与里程和载重呈正比,运输方式为火车●核心思想: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企业成本和运费最低 ●韦伯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工作过程:◎根据运输指向,确定运费最小点。
◎根据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根据集聚(集中或分散)指向,作第二次修正三、中心地理论●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33年) 1、假设条件 ● 地域是一个均一的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人工障碍等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