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溪的嬗变——监利县分盐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走笔.docx
9页盐溪的嬉变一一监利县分盐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走笔盐溪的嬉变监利县分盐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走笔文图/特约记者叶宜军分盐镇西靠监(利)仙(桃)公路,南是入四湖总干渠,距县城37公里,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5.6万余人,建成的随(州)岳(阳)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分盐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曾是红军时期洪湖革命根据中心之一,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花子桥红军烈士陵园”就座落在易家台据《监利县志地名志》载:“分盐”古系盐市相传此地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间多产食盐后经沧桑变迁,两山沦为平地,盐涧也就此烟灭后人皆称“盐飞走了”,便于便称此地为“飞盐”,后又谐音改称“分盐”又传此地古系盐关,川盐至此不再东下,淮盐也不越此西走,故称“分盐”C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医院旧址农民生活之变:种田不交税、看病不太贵、上学不收费、养老靠社会“过去我们种田,一亩田负担高达385.5元,而每亩田的农药、种子、化肥、抽水也需要377元,一年到头入不敷出!”沙河村村民雷运斌翻着他的农情记事本对我们说现在截然不同了,种田不仅没有交税,反而国家还有补贴,党的政策确实好哇!”雷运斌如此实在的发出感慨。
分盐财政所所长刘高城算了一笔帐:90年代初期,分盐镇每年上交国家税费770万元,加上县、镇、村各级提留和“三提五统”,额突破1000万元全镇33个村每村负担都在30万元以上2004年取消农业税业后,实行粮补政策,2005年国家发放补贴资金294.15万元,2007年发放525.46万元,2009年发放970.96万元,2010年发放1069.84万元,2011年发放1180.15万元,呈逐年递增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分盐卫生院院长孔凡豹介绍:2006年全镇收缴医保资金41.5万元,而按比例返回给农民97.6万元,2009年参保农民4.48万人,投保资金89.6万元,返给农民332.6万元,2011年收缴135.1万元,实际返给农民662.1万元从数字可以看出,返回给农民的资金呈直线上升,现在基本做到全覆盖2008年全镇中、小学学杂费实行全免,据统计,分盐镇2008年中小学在校达1384人,过去生平报名都在530元以上,其中有书本费、报名费、生活费、自行车停放费、寄宿费、作业本费、试卷费、考试卡费、资料费等,名目繁多,学生负担苦不堪言。
分盐中学一学期收取学生各项费用达73.35多万元现在不仅免交学杂费,其它负担项目也相应取消,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做到全覆盖截止2012年3月,全镇参加参保人数达4.48万人,参保率80%,入库存保费450多万元,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靠河山村支部书记李启发对笔者说:“80年代住平房,90年代住楼房,21世纪住套房,群众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住的讲宽敞,吃的讲营养,你说这变化真是太大了!他们已成为新时期的时尚农民产业结构之变:依靠政策,利用优势;抓住重点,建立基地;面向市场,加快转化在结构调整上,我们按照“稳定总产,主攻单产,优化品种,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采取“政策调动,科技驻动,典型带动,资金启动”等措施,使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对上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补助政策,坚决兑现到位,取信于民,对下发的粮补资金,实行公示、公开、公平,不少发、漏发、迟发,不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截留、挪用二是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积极引进良种,优化品种结构;另一方面,狠抓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单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对在科技兴农项目推广中贡献突出的人实行重奖,积极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充分体现“农田能手种粮田,能工巧匠搞专业”四是大力增加投入每年支农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通过这些措施基本实现了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目标近几年来,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因流通不畅,粮价受到了一定地域范围内供需关系的制约因此,要使粮食生产优势保持下去,必须立足于种,着眼于养,狠抓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稻生产基地,以河山、北剅、回市等村为主,面积达到6万亩二是特种养殖基地,以古墩、皇蓬等村为重点,辐射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三是瓜果生产基地,以应山、分盐为主,改造面积5000亩四是中拱棚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以镇郊为龙头,面积达到5000亩五是莲鱼共生基地,以八一、南胡为主的莲藕面积发展到5000亩,基本形成品种优良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格局随着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加,如果不进行加工增值,其市场和效益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千方百计地扩大对粮食的精、深加工,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全镇先后办起了大米、粮油食品、饲料加工以及豆腐、挂面、酿酒等一大批个体加工业,构成了以粮食加工为主的经济产业群城镇建设之变:杜绝“三乱”、落实“三包”、规范“三道”、实行“三归”往年的分盐、集镇的市小路、振兴路、沿河路和中心路、分回路“三横二纵”五条街杂乱无章;占道的遮阳棚、面换、摩托车随处可见;道路拥堵、城区脏杂、垃圾成堆。
如今在分盐镇的大街小巷,整齐划一的店铺、布局合理的集市、整洁豪爽的街道、绿树成荫的街景、装饰一新的广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分盐镇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他们主要抓了“四个三”的治理方略杜绝“三乱”过去乱停乱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比比皆是该镇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发放通知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居民对集镇整治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领导带头带队现场组织拆迁,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包对象工作机制,有效地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落实“三包”搬拆迁工作完成后,对临街门店和镇直单位落实“三包”责任制,即“包清洁卫生、包门前绿化、包交通秩序”规范“三道”对集镇整治的振兴路、中心路和沿河路三- # -条主干道占道经营的200多户经营户,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沟通,在了解他们难处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理解与支持实行“三归”通过常年整治、常抓不懈,基本上做到了“坐商归店、摊贩归位、集贸归市”街道居民朱炎垓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集镇通过整治,从根本上改旧貌、变面貌、换新貌了!”图为分盐镇便民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之变:沟渠通畅,排灌自如;设施更新,效益提升;调度有力,功能增强过去,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农业几乎是“靠天收”,沟渠不通,排灌受阻。
跃进河中下游、新分河、齐心河、电排河等大型沟渠河床淤塞,既无蓄水能力,又没有排水功能设施老化,效益降低,全镇主流河港的大小排灌设施,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已经老化,完全不能排灌,其功能减弱、调度乏力,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干部束手无策,群众怨声载道2010年6月24日,省委办公厅以鄂办文【2010】54号文件通知,分盐被纳入仙洪试验区第二批扩点乡镇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郝跛副泵站地处分盐西南站,紧靠四湖,承担全镇12万亩农田的抗旱供水,该泵站始建于70年代初期,亟需改造更新 熟人、拱资金,在半年时间内多方筹资 级,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镇受旱问题,在 年一遇的大旱时,该泵站凸显提排功能,镇领导钻路子、找380万元实施改造不2011年5月遭遇50受到全镇干部群众高-# -度好评现在,四湖大桥和明(星)孟(河)公路建设已被省发改委纳入“十二五”规划,监汉第二条公路复线可望贯通连接,湘鄂西红色旅游线的“断头路”年内可真正连接起来,黄金项目区的土地整理,莲湖垸的高产农田创建等工程项目已初见成效,以土地、永正、易台为典型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分盐快速发展蓄势待发图为新农村建设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