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基本要点 工程.doc
4页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根本要点 工程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根本要点 运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根本要点是:“统筹程序、合理安排;利用基数,连续计算;一次算出,屡次使用;结合实际,灵活机动”, 1.统筹程序,合理安排 工程量计算程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关系着预算工作的效率上下,进度快慢按施工顺序或定额顺序进行计算工程量,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数据间的内在联系而形成重复计算,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还易出现计算过失 例如:某室内地面有地面垫层、找平层及地面面层三道工序,如按施工顺序或定额顺序计算那么为: ( 1)地面垫层体积=长×宽×垫层厚(m 3 ) ( 2)找平层面积=长×宽(m 2 ) ( 3)地面面层面积=长×宽(m 2 ) 这样,长×宽就要进行三次重复计算,没有抓住各分项工程量计算中的共性因素, 而按照统筹法原理,根据工程量自身计算规律,按先主后次统筹安排,把地面面层放在其它两项的前面,利用它得出的数据供其它工程工程使用即: ( 1)地面面层面积=长×宽(m 2 ) ( 2)找平层面积=地面面层面积(m 2 ) ( 3)地面垫层体积=地面面层面积×垫层厚(m 3 ) 按上面程序计算,抓住地面面层这道工序,长×宽只计算一次,还把后两道工序的工程量带算出来,且计算的数字结果相同,减少了重复计算。
从这个简单的实例中,说明了统筹程序的意义 2.利用基数,连续计算 就是以“线”或“面”为基数,利用连乘或加减,算出与它有关的分项工程量基数就是“线”和“面”的长度和面积 “线”是某一建筑物平面图中所示的外墙中心线、外墙外边线和内墙净长线根据分项工程量的不同需要,分别以这三条线为基数进行计算 外墙外边线:用 L 外 表示,L 外 =建筑物平面图的外围周长之和 外墙中心线:用 L 中 表示,L 中 =L 外 -外墙厚×4 内墙净长线:用 L 内 表示,L 内 =建筑平面图中所有的内墙长度之和 与“线”有关的工程有: L 中 :外墙基挖地槽、外墙根底垫层、外墙根底砌筑、外墙墙基防潮层、外墙圈梁、外墙墙身砌筑等分项工程 L 外 :平整场地、勒脚,腰线,外墙勾缝,外墙抹灰,散水等分项工程, L 内 :内墙基挖地槽,内墙根底垫层,内墙根底砌筑,内墙根底防潮层,内墙圈梁,内墙墙身砌筑,内墙抹灰等分项工程 “面”是指某一建筑物的底层建筑面积,用 S 底 或S 1 表示 S 底 =建筑物底层平面图勒脚以上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与“面”有关的计算工程有:平整场地、天棚抹灰、楼地面及屋面等分项工程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都可在这三条“线”和一个“面”的根底上,连续计算出它的工程量。
也就是说,把这三条“线”和一个“面”先计算好,作为基数,然后利用这些基数再计算与它们有关的分项工程量 3.一次算出,屡次使用 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不能用“线”、“面”基数进行连续计算的工程,如木门窗、屋架、钢筋混凝土预制标准构件等,事先,将常用数据一次算出,汇编成土建工程量计算手册(即“册”),其次也要把那些规律较明显的如槽、沟断面、砖根底大放脚断面等,都预先一次算出,也编入册当需计算有关的工程量时,只要查手册就可很快算出所需要的工程量这样可以减少那种按图逐项地进行繁琐而重复的计算,亦能保证计算的及时与准确性 4.结合实际,灵活机动 用“线”、“面”、“册”计算工程量,是一般常用的工程量根本计算方法,实践,在一般工程上完全可以利用但在特殊工程上,由于根底断面、墙厚、砂浆标号和各楼层的面积不同,就不能完全用“线”或“面”的一个数作为基数,而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计算 一般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采用的方法如下: ( 1)分段计算法 当根底断面不同,在计算根底工程量时,就应分段计算 ( 2)分层计算法 如遇多层建筑物,各楼层的建筑面积或砌体砂浆标号不同时,均可分层计算 ( 3)补加计算法 即在同一分项工程中,遇到局部外形尺寸或结构不同时,为便于利用基数进行计算,可先将其看作相同条件计算,然后再加上多出局部的工程量。
如根底深度不同的内外墙根底、宽度不同的散水等工程 假设前后墙散水宽度 1.20m,两山墙散水宽0.80m,那么应先按0.80m计算,再将前后墙0.40m散水宽度进行补加 ( 4)补减计算法 与补加计算法相似,只是在原计算结果上减去局部不同局部工程量如在楼地面工程中,各层楼面除每层盥厕间为水磨石面层外,其余均为水泥砂浆面层,那么可先按各楼层均为水泥砂浆面层计算,然后补减盥厕间的水磨石地面工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