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docx
4页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 “马桶效应”最早版本说的是三个大学生的故事,反映的是一种管理心理现象 有三名大学生,同住一房间,共用一只马桶,起初相安无事,后来甲发觉有人小便后未冲马桶,想想或许是遗忘了,未作出声后来小便未冲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大便未冲的现象,就向另两人提出:“记住便后冲洗马桶”可是状况仍未出现好转,于是甲也停止冲马桶就这样马桶不冲的次数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臭后来甲动了恻隐之心,想想都是大学生,应当是有素养的人了,首先从自己做起吧!再加上不习惯,看到没冲洗的马桶就恶心,就又开头冲洗厕所几天下来竟然发觉,马桶冲洗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到了后来不冲马桶的现象竟然没有了 后来,有人将“马桶效应”作了引深,说一些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去职以后简单曝露问题,这是众多社会现象综合一起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管理心理现象说人坐在马桶上拉屎再臭,屁股坐那儿压着,别人闻不到,一旦屁股离开,臭味立刻出来这就引深到少数人在位时做的一些坏事丑事不易曝露,一旦离开,事情往往就败露出来有些人在位时业绩明显,但离任后一审计,却处处都是漏洞假如一直原地不动,问题就有可能一直这样捂着掖着,长期下去小问题可能变成大问题,无论在官场还是企业都存在,就成为一种“马桶效应”现象。
再后来又有人从科索沃战斗中南斯拉夫人因“马桶”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政府更迭而创造了军事心理上的“马桶效应”,又是一个故事但反映的是一个“军事心理现象”或“政治心理现象” 这个故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几乎是孤军奋战的环境中,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纳粹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成功,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国在科索沃危机中,敌我力气悬殊面对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血肉之躯,轮番保卫在贝尔格莱德市区的重要地段 没有想到的是,南斯拉夫后来对北约做出了让人诧异的让步,原因是由于马桶抽不上水!习惯了现代文明的贝尔格莱德市民可以有扞卫国家的士气,却无法容忍因马桶抽不上水所带来的不便 详细说法是:美国空军轰炸的重点起初集中于军事目标和与之有关的交通枢纽,后来则转而摧毁诸如水厂电厂之类的民用设施城市供水供电系统的瘫痪,直接导致了严重依靠水电的居民家庭卫生用水假如抽水马桶失效仅仅一两天,那么人民或许还可以忍受;假如停用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这类貌似一桩小事就可能变成大事了过惯了现代文明生活的广阔都市居民,在没有充分心理预备的状况下,突然离开了习以为常的抽水马桶,一连多日在户外或以其他“特别手段”来解决“日常问题”,事态就连忙变得严重起来。
众多不愿失去尊严的人们,便开头对时局失去耐心,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唯恐国家政策或高层政府官员需要变换随之而来的,便是传媒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人心浮动,签署城下之盟,大选后政府更迭,前任国家元首变成国际法院的“阶下囚”,民众生活趋于正常这个故事或许让人觉得某种荒诞感,不起眼的抽水马桶竟然有“改朝换代”的功效?但当人们觉得“肉体可以被毁灭,“尊严”却不能不守”的现代人面前,可能对此就不难理解了 这三个由马桶引发的效应,的确让人深思今日认真想想,除原来人们常说的几个意义以外,我觉得有一些弦外之音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第一个故事引发的意义除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脏东西不可避免,不管是否涉及他人,只要正视,实际是不难清除的,只要留意冲掉就可以了所以,我说的马桶效应的更深涵义是:人有时要有一种马桶精神,对自己工作、思想和精神上的污物,不妨记着按一下按钮,就什么都洁净了 第二个效应我们不要过多地着眼于“等”,不要等到那些坐在马桶上捂着臭味的人离开以后再冲洗实际上,任何人坐在马桶上拉“屎”,只要他拉了,不但他自己知道,别人多少会闻到一些异味,要有前置处理方法。
要建立一种机制,只要拉出来,外边就有显示,不需要别人成天盯着他这是我们人事管理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值得研究的我多次想研究《西游记》的反腐机制,象猪八戒这样的人,从骨头里就色胆包天(敢在天庭调戏常娥,在人间抢占民女),只要见了“雌”的就无法自控,但楞是一路上犯不成事,不是不想包一个二奶带着西游,实在是没有任何空子好钻,这就是机制保证集体目标实现,也保证了他自己成为天庭使者 第三个效应看似简洁的战斗心理问题,实际更多的是政治心理现代文明在极大丰富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弱化一些民众“威猛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顽强性格,有一些人可能在物欲横流中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守望好自己的家园,巩固住自己的主权,富贵不淫、威猛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当战斗来临时,“马桶效应”难免不会发作,到那时难保更多的人会举起屈从的双手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