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doc
4页选修一 专题二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预习案】(预习课本,熟记基础)【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重点)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难点) 【自学引导】一、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3.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 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要求政治改革;(3)军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4)思想:百家争鸣, 为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商鞅变法的准备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 。
2.可能性: (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 ”,吸引各方有识之士2)商鞅得到秦国统治者的赏识①卫国商鞅喜欢 “ ”之学,离开魏国奔赴秦国,以 游说秦孝公,建议修订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富国强兵②在朝廷中通过辩论宣传变法思想秦孝公先实行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收到良好效果③公元前 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④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新法令的威信,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保守派、旧贵族反对变法的声浪逐渐平息,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三、强国之术---商鞅变法的内容1.直接目的:为实现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建立 的统治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 ”3.内容:时间措施内容评价第一次:公元前356年政治实行 、连坐制度对居民进行 ,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做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
加强了对老百姓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地方的安定,同时为税收提供了依据,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但连坐制度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经济奖励耕织, 尽心从事男耕女织生产劳动的人,收的粮食多、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 ;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境贫困的人,就将他连同其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不准商人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等;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等国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巩固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赏赐爵位规定按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军功的人中选用;对于乡里聚众私斗的人,按罪处罚① 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② 军功地主崛起:二十级爵靠军功,树立了地主阶级的优势③ 社会风气: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④ 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一支“虎狼之师” 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秦国成为法家的天下,便于以后秦朝的统一; 但统治者轻视教化和以德治国,轻罪重罚,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次:公元前350年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经济 ,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实行 制度,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埋下土地兼并的祸根统一 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比如“商鞅铜方升”便利了征收赋税;便利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政治推广县制,废除 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现设令以主持县政,设丞为副县令,设尉负责军事,现下设若干乡镇后来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郡的长官称为守中央可以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新法的推行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集中于国君手中,同时与军功爵制紧密联系,打击了旧贵族在全国的势力,加强了地主阶级对天下的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禁止私下里的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利于良好风气形成,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政府收入。
探究案】(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课后巩固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导致变革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接连不断的各国变法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爵 D.奖励耕织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瓦解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5.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①废除井田制度;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二、材料阅读题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为摆脱这样的局面,秦孝公曾发出以下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各国纷纷推行改革的年代,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一 南门徙木 图二 舌战权贵图三 废井田,开阡陌 图四 秦陵兵马俑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要变法图强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揭示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和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归纳3)结合图三和图四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各有何作用?【知识网络】(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目的:富国强兵措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风尚(具体作用)影响:使秦国富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背景大动荡 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大发展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大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