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12页“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李军摘 要: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对于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实现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有重要作用开发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的重点在于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资源,加强旅游音乐产品的创新和包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游客和从业人员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加强对旅游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本文立足于“中国农谷”的大背景下,挖掘当地民间音乐风格特色,开发利用当地文化与音乐的结合,为以屈家岭为核心的“中国农谷”文化旅游服务,实现旅游和音乐的双赢,并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贡献一分力量关键词:屈家岭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旅游音乐资源:F592.7;J607 :A :1673-2596(2019)05-0096-04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民间音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体现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感官及心灵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又可以传承当地民间音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而实现旅游和音乐产业的共同发展旅游音乐是音乐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人文诉求,也传达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思想一、“屈家岭中国农谷”发展现状中共湖北省委鄂发【2012】5号文件《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农谷以屈家岭管理区为核心区,以荆门市全域为主体功能区,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建设‘中国农谷既是荆门市实现跨越崛起的现实选择,又是我省構建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抓手从2010年湖北荆门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家岭中国农谷”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批以来,“中国农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已经上升为湖北省的重大战略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在“屈家岭中国农谷”的建设中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中国农谷”旅游品牌,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开发应用价值荆门屈家岭是五千年前神农氏祖先留给湖北人民的厚礼,“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了“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农谷”建设,要求按照“全省样板、全国一流”的标准,以“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打造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农谷”响亮品牌近年来,荆门市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农谷”的大战略中,将优势的现代农业资源转化为农业旅游品牌,农谷旅游目的地建设雏形已备,成为湖北乡村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荆门市旅游局开展了诸多相关项目,如:中国农谷世界农业之窗项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项目、太子山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开发项目等二、“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精髓屈家岭乃荆楚腹地,位于汉水之东、大洪山南麓勤劳勇敢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屈家岭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屈家岭文化”,为荆楚文化的发展谱写了历史篇章屈家岭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省直属五三农场屈家岭队而得名距今约5300—4600年,因其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被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曾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文化内涵是“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精髓其中有着非凡意义的生产工具(精美石器)和史诗般的生活用具(彩陶)在“屈家岭文化”中占有首要且炫目的地位一)打磨精致的石器文化屈家岭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类谋生手段主要靠采集和渔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石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而且打磨精致如今生活在屈家岭遗址上的人们,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经常会捡到些石器类的东西当你看到这些石器时,你会被它们打磨精致的工艺所震撼,为古人的智慧与技艺而赞叹不已。
二)初步发达的农耕文化聚落是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开始而出现的由迁徙不定到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江汉区域属于我国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出土的同时期的石器和陶器也说明屈家岭文化的原始农业已经初步发达起来了三)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原始的采集和狩猎应该比当地的原始农业历史更悠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原始农业与原始渔猎采集必定有一个逐步替换的过程屈家岭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田螺、蚌壳等可以看出渔猎经济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弓箭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当时狩猎技术的发展新高度四)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的崭新的生活用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屈家岭文化的制陶业在自有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了其他文化,如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陶器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再次是红色其中彩绘黑陶成为屈家岭陶器工艺中的佼佼者,名扬海内外五)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纺织技术的出现是史前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从屈家岭彩陶纺轮出土的数量、形式和花纹的丰富多彩说明纺织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纺织手工业的重视。
六)逐渐丰富的精神文化聚落形成后,屈家岭的先民们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一是原始的宗教活动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遗迹和遗物,据专家分析,是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的,用来祭祀的物品和场所二是装饰文化装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屈家岭遗址中发现的装饰品数量不多,形式简单,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热爱和探索装饰艺术,并有一定的成就三是彩绘艺术屈家岭文化的彩绘发展迅速,人们在不同的器物上尝试不同的色彩、图案和纹理,绘画艺术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三、“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当地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和艺术形式是“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手段屈家岭地处京山、天门、钟祥三县市之间,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荆楚文化的熏陶感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从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3000—2600年的陶响器和陶铃等原始乐器上看,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当时楚地先民“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情景遗址中出土的大量乐舞佣,更是说明民间乐舞在当时就很盛行,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为后来本地区荆楚歌乐舞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一)屈家岭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南来北往、东通西达的中心地带。
荆门,位于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湖北省中部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北通豫陕,南临湘粤屈家岭地处鄂中南,因其河南移民的到来与融于,其民间音乐自然受地理条件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既有南方字少腔多的词曲结合,又有北方字多腔少的旋律特征;既有南方委婉华丽的曲调,又有北方奔放跳跃的旋律;既有南方的五声调式,又有北方的七声音阶;既有南方板起板落、平和舒畅的顶板结构,又有北方眼起板落、起俏多姿的漏板腔式……屈家岭的民歌音调是丰富多彩的三音民歌中“5 1. 2.”“1 3 5”“6 1. 3.”“5 6 1.”这四种比较突出如小调《十绣》《杨树开花叶又青》以及一些放牛山歌都是以“1 3 5”为基调的旋律,小调是以“6 1. 3.”为基调的旋律其他以“5 6 1.”为基调的旋律那就更多了除此之外,还有这些作为交替调式、混合调式和转调的民歌旋律在屈家岭民歌中,五声调式最多,级进居多其中徵调式大约占了半数以上,宫调式约占三分之一,羽、商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单曲体为数最多,形成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独立民歌;联曲体相对较少,大型作品如成套的号子、薅草锣鼓、丧歌、婚事歌等,都属于联曲体屈家岭平原辽阔,语言中声调间的反差较大,旋律起伏跌宕,常有大跳。
5. 1 2 1 5 -”“5 2 1 5.”“5 2 2. 2. 5 -” “5 1. 5 2”“1. 5 5 2 5 -”等的旋律进行很有个性5 1. 2.”是较普遍的主干音二)屈家岭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民间音乐是指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劳动与生活、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往往与广大百姓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民间音乐作品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艺术风格的地域性、音乐曲调的变易性等特点,而且这些作品都是在文化的积淀中产生的,带着时代的印记屈家岭音乐艺术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民间大致可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民俗等1.民歌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屈家岭流传的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田歌和小调小调《十绣》《杨树开花叶又青》《张家姐姐在绣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流传甚广的民歌《小女婿》以诙谐写实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妇女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痛苦的呻吟和愤怒的呐喊此外,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带着时代的印记,如《妈妈要我去放羊》等,反映和歌颂了人民的革命斗争2.说唱说唱是一种以叙说和一定音调地唱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行叙事的表演在屈家岭民间流行的主要是以几句基本唱腔骨架进行各种变化来说唱,民间有称“说鼓子”。
一般都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婚丧嫁娶及民间集会时比较多见,有一定的曲调,旋律起伏不是太大,用方言演唱说词都是民间艺人的即兴创编,内容也都是与生活相关的,非常押韵,多数是吉祥话,带有祝福的意思,叙述的故事情节往往具有趣味性3.戏曲屈家岭戏曲音乐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地民歌的演化,形成二黄腔、花鼓戏、采茶戏二是外地传入声腔的地方化,如西皮腔、高腔、越调、梁山调等屈家岭外来移民中多是来自河南和周边地区,因此音乐艺术形式也受到河南和江汉平原音乐风格的影响,屈家岭所在地区——荆门,原属于荆州地区,在这一区域荆州花鼓戏的影响力最广,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4.器乐屈家岭民间器乐曲的产生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传统器乐曲,以纯器乐形式产生和发展的民间乐曲,包括传统锣鼓乐和民间吹打乐还有一部分有才能的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器乐曲二是由本地民歌演化的器乐曲,这类曲子很多,就是将民歌只奏不唱如《双撇笋》《掐菜薹》之类三是由说唱音乐演化的器乐曲,如《四平调》《放风筝》等四是戏曲音乐的器乐化,如《将军令》等5.民俗民间的生活、劳动、年节、祭祀、婚丧嫁娶等无一不兴歌舞鼓乐因为民俗的需要产生的艺术形式特别多样,如:哭嫁歌、坐丧鼓、采莲船、踩高跷等,都配有相关的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
综上所述,屈家岭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焕发着活力和光彩其民间音乐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原真性、质朴性第二是时代性第三是多样性的融合民间的各种往来,既传播了本地区民间音乐,又吸取了相邻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大大促进了本地民间音乐的发展四、“屈家岭中国农谷”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底蕴和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成为历史发展演绎的活化石通过文化内涵与旅游音乐的结合、开发与利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速荆门发展的文化资本和经济优势,将屈家岭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传扬历史文化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出荆门文化旅游品牌,为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建立民间音乐博物馆博物馆是音乐资源得以保存和继承的理想场所,也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区域博物馆中可以以当地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展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乐器、民间创作的曲谱、民间音乐表演的音频、视频等,还可以利用当地陶艺技术制作陶笛、埙等小乐器,用竹、木材料制作笛子、笙、二胡等民族乐器作为旅游商品,安排民间艺人演奏相关乐器并现场教学同时,在博物馆里可以设置一些与当地民间音乐有关的旅游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