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x
6页有关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论文摘要:因为各国课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能为课改提供的条件的不一样,因此所采取的详细举措也不尽相同,但处于地球村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课改的大趋势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以美国、英国、日本和前苏联为关键代表,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进行分析综合,以期对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目标 教育兴国必先兴教育,怎样利用教育的手段达成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面发展是各国所主动探索的,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其路线、结果、经验及教训对进入新世纪的发展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改革 从拿破仑时代法国就开始实施国家本位课程(国家本位课程指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要求的统一的基础课程)自197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给予学校自由支配年讲课总数10%的权力;1986年1月1日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全方面展开,将教育行政权力下放,自此新的课程行政分权模式逐步建立完善 美国为地方本位课程(地方本位指施行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州有权制订自己的政策,就算在同一个州,不一样城市和小区也有所不一样)。
美国的国家统一课程实质上是由国家机构在一些学科领域精心编制而成的质量标准,公立中小学的课程门类和开课最低时数全部由州教育部门制订,而每门课程的内容及采取的教材可由学校和老师自由选择 英国属于校本课程(即对学校课程的制订不加干涉,基础上全部由学校自主决定选择哪些课程) 前苏联是国家控制课程,自1993年起俄罗斯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把课程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个部分,可变部分由学校自行决定而不可变部分是国家的关键课程 1872年日本文部省效仿法国教育制度制订了《学制令》,建立起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从1879年明治政府开始实施《教育令》,《教育令》将课程管理权交给地方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修改后的《教育令》,加强中央对教育的监督管理直至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才废除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开始实施地方分权制1956年又颁布了《地方行政组织和职能法》,再次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减弱了地方分权制,最终形成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教育行政体制,于是日本的课程体制重新回到了中央集权制 总而言之,20世纪后期多数发达国家的课程行政主体多有变动,但总的方向是从一元转向多元化,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級管理体制,不一样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着课程的设置、编制和实施。
在各国课程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下,课程行政主体向着多元化、校本课程蓬勃开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相结合发展,这促进了中国课程体制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級管理措施的产生世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新成立以来各阶段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优劣,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假如无法摆脱旧有的传统,根除旧的课程管理体制,倒不如既保留原有的优势,又融合其它课程体制形式,使之相互促进并填补原课程管理体制的欠缺中国原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已经阻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纲领和教材,无法满足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学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而课程决议权完全属于中央,无法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級学校的主动性地方政府和各級学校的课程决议权不足,也使得地方和学校无法进行和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有效的课程改革,阻碍了课程改革方法的实施因此中国的三級课程管理体制是顺应世界时尚发展、适合中国基础国情的选择但因为中国教育经费、老师素质、地域条件及评价制度等原因的制约,在推行过程中学校作为一元在很多地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结构的本土化不一样的国家存在着不一样的教育问题,这全部要求课程结构改革对之作出回应。
因为美国校园里充斥着多种不良现象,为此美国中学开设了安全教育,反药品滥用、反暴力教育;而英国教育中顽固的自由主义痼疾促进英国实施国家课程;加拿大教育存在的多元化倾向使其在部分地域开设了民族课程;中国则依据在农村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农村推行“绿色教育证书”课程这些对于课程结构本土化的回归全部是有利的中国应依据本国的特殊国情开设符合民生的课程 课程结构的全人化在“全人”教育新理念的号召下,各国开始重视从动手和动脑结合、学习和发明相互促进、自我和社会相互协调的角度不停促进课程结构的完善 课程结构的动态化学科概念和课程概念分离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又一大特色分科课程将学科分化得过细,轻易造成思想的束缚和在交叉知识讲授上的教育浪费,课程结构的动态化强调各学科之间深层的相互渗透和综合,课程不是学科的简单复制叠加,而是学科内容的重组、激活这也是各国课程结构改革的关键趋势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和实践性的趋向重视职业教育、人文教育 从课程结构改革上来分析,各国更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平衡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也是各国课程结构改革共同的走向在中国新课改中也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的新课程结构。
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一般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络因为老师力量和课程评价等原因的制约,课程结构重建的效果并不理想,药是好药但应慎服,应依据详细地域的情况一步一步慢行 三、课程目标的改变 纵观她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改变,可大致看出有以下部分特点 从国家目标和地方目标的关系上看,重视目标的统一性、多样性、灵活性相结合 从课程目标本身上看,各国更重视目标的完整性 从课程目标包含的内容上看:(1)强调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2)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3)着眼于未来,并重视培养创新能力4)强调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5)加强国际意识培养 在课程中情感态度、技能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有越来越主要的趋势而对道德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发展给了更多的期待通常认为,课程目标由四大部分组成: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中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关注认知目标,而忽略后三类目标,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全方面的培养应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地球村意识高考的指挥棒要求师生只能重视认知类的学习,对其它方面无暇过问,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国课程目标改革的实施。
所幸相关部门对问题已经觉察,改革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中国国情很复杂,如此影响重大的决议方法应慎之又慎 四、课程信息化 伴随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信息教育越发主要信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重视基础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同时也发生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是一个社会转型复合过程依据中国实际经济情况、东西部差异及城镇差异,信息教育的推广不能盲从发达国家而应合理落实不能一刀切,各地域的详细情况应有相对应的方法 当今是个提倡创新精神、追求不停变革和自我超越的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外发达国家全部进行了卓有成效和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含有很多相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经过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能够为中国的新课改提供宝贵的帮助和借鉴,进而促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