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4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韵律特点; 2.析读把握诗歌情感; 3.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析读把握诗歌情感;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他,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就是杜牧今天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赤壁》 知识链接: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天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诗歌诵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捡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
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郎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 【诗歌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的前两句叙事,写兴感之由,颇有情感 从“折戟"写起,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以小见大,叙史点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两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感悟主旨】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论战,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济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赤壁》通过一支沉埋在沙中的断戟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同时阐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合作探究】 1.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用:前两句叙事,借“折戟”这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 感情: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2.“东风"的理解 “东风”一方面指周瑜火烧赤壁时刮的东风另一方面指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含蓄的点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运用赤壁之战中周瑜借东风的典故,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暗示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借古讽今,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4.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二乔”运用借代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代指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而“国破家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5.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一件古物题咏历史上的重大题材,以小见大,触物生情引发感慨;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含蓄,以小见大,构思新颖,别出心裁 【课堂总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背诵积累】 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